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为了进行可靠的电网辅助服务管理,针对发电考核系统,给出一种可视化流程管理建模方法。分析各类电网辅助服务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以及发电考核系统的工作原理,利用计算机领域的可视化技术和工作流技术,设计了基于关系数据库的轻量级可视化流程管理建模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发电考核系统的流程管理进行建模,并给出了实现过程。使用结果表明,基于关系数据库的轻量级可视化流程建模方法是有效和实用的,该模型能提高辅助服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摘要:实验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重要部分,在实验中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探索,解决问题完成实验,这种思考的过程是自身智慧提升的过程,带给学生成就感,提高创新能力;《Web应用程序开发》课程是以实验课时为主导的课程,在智慧学习指导下的Web课程实验教学就是合理设计实验环节促进学习者做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在合作探索中开拓思维视野,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智慧,提升学生的Web程序设计能力,为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摘要:为研究列车通过时桥上直立式声屏障的振动特性,以某铁路桥上直立式声屏障为工程背景,现场测试了桥梁跨中断面处钢轨、箱梁和声屏障立柱的振动,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时域分析和1/3倍频程分析。基于车-线-桥耦合振动理论,建立了桥梁-声屏障耦合振动分析模型,通过实测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并进一步探讨了声屏障振动的分布规律以及行车速度对其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减振措施。结果表明:钢轨与箱梁顶板振动均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峰值频率分别为1250 Hz和200 Hz;声屏障立柱振动要强于箱梁顶板,其中部振动与箱梁顶板具有相似的时程特性,其优势频段为50500 Hz,峰值频率为50 Hz;立柱的振动从梁端向跨中逐渐增大,同一断面内,顶部最为剧烈、底部次之、中部最小,且中部受断面位置影响最为明显;列车时速在120180 km/h时,箱梁和立柱的振动随车速的变化均较平缓,而在180200 km/h时,立柱较箱梁对车速更为敏感;增设翼缘斜撑可有效降低声屏障立柱振动。
摘要:结合长湖申航道湖州段板桩加固护岸实体工程,在板桩预制过程中将土压力计埋入板桩侧面,底板施工时将土压力计埋入底板下,测试了在板桩混凝土凝固硬化过程中土压力计的受力情况、护岸荷载下板桩桩身两侧土压力的分布规律及护岸底板下土压力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凝固硬化过程对埋入板桩两侧的土压力计会产生较大拉压应力并逐步趋于稳定,板桩两侧土压力及底板下土压力受施工荷载的影响在沉桩及底板施工初期存在较大调整并逐步趋于稳定;板桩靠岸侧和临水侧土压力分布存在明显差别,靠岸侧主动土压力分布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然后增大的非线性分布规律,临水侧被动土压力基本呈线性分布。《板桩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1]中推荐的土压力计算方法计算靠岸侧主动土压力和临水侧被动土压力标准值均较实测值小,基本呈现随着深度的增加差别逐渐增大的规律;在护岸荷载作用下底板下土压力呈现两端大中间小的抛物线分布规律。
摘要:介绍了RF离子源驱动源的结构设计及RF线圈的热流固耦合分析。RF离子源采用外置天线的感应耦合方式,采用双射频驱动源设计,每个射频驱动源功率约60k W,总体功率为120k W,可产生均匀高密度的等离子体,以满足稳定的长脉冲运行的要求。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RF离子源样机组装和初步实验测试。
摘要:利用视频图像处理技术提取交叉口人车冲突基本数据。采用冲突时间差和车辆速度两个特征对人车冲突安全性进行分析,并由此构建相应的隶属度函数,确定了人车冲突安全等级,设计了基于模糊逻辑规则的信号交叉口人车冲突判别方法。通过与人工判别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建立的基于模糊逻辑的人车冲突判别模型准确率超过85%。
摘要:无参考图像质量评价是一种无需任何先验知识的图像质量评价算法.大多数无参考评价算法基本都是针对某种类型的失真而不能较好地应用于其他类型.因此,设计一种能够广泛应用的无参考评价模型非常必要.文章采用小波变换分析图像失真特点,利用广义高斯分布对小波系数分布进行拟合,并分析各尺度参数分布的斜率特性,建立测量失真程度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斜率分布的无参考图像质量评价方法.该算法利用LIVEⅡ图像质量评价数据库进行仿真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算法不仅能够适应大部分失真类型,而且图像质量评价结果与主观评价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摘要:对于在建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y telescope,LAMOST)而言,如何在直径为1.75 m的球冠形焦面板上将4 000根光纤快速定位,实现同时观测4 000个天体目标,是其两大关键技术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提出的分区并行可控光纤定位技术的总体设计思想,以及在研制过程中解决的技术问题;讨论了亟待解决的光纤定位的位置测量问题.安装后的LAMOST焦面光纤定位小系统在兴隆现场已完成了与其他系统的联调,成功地批量获得了天体光谱.
摘要:目的:针对伴有牙周软组织形态不良的复杂前牙美学缺陷病例,探索一种全程数字化修复的治疗流程,为解决复杂前牙美学诊疗问题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复杂前牙美学缺陷的患者12例,通过口内和面部三维扫描获取牙列和面部三维数据并进行配准,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软件中进行两种美学设计(仅考虑"白色美学"、综合考虑"粉白美学"),结合数码摄影得到相应的彩色三维数字化修复效果模拟图。以患者评分为标准评价两种美学设计,并由患者自主选择,针对选择后一种设计的患者,三维打印其诊断模型并制作导板指导牙周手术,后续采用数字化方法完成前牙美学修复。结果:患者针对基于口内和面部三维扫描及数码摄影的两种数字化美学设计进行评价,综合考虑"粉白美学"设计的患者满意度更高(P<0.05),且更多患者(66.7%)选择牙周手术改善软组织形态后再行修复;将该设计通过三维打印制作诊断模型及导板指导牙周手术,实现了数字化设计向最终手术效果的转移;后续数字化方法制作最终修复体,实现全程数字化。结论:通过数字化美学分析和设计,修复效果预测,三维打印诊断模型制作导板指导牙周手术,并用数字化方法完成前牙美学修复诊疗流程的方法可行,临床显著提高医生、患者、技师相互间的沟通效率,体现了多学科联合治疗复杂前牙美学诊疗问题的优势。
摘要:结合实际工程 ,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楼盖开洞改造工程的概念设计、施工程序、后装式组合锚具的应用等技术要点。该改造工程不需要对预应力钢筋二次张拉和对结构进行临时支撑 ,因而明显地缩短了施工周期并节省了工程费用。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