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俯仰轴系是光电经纬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光学系统的主要安装平台,也是带动光学系统完成跟踪、捕获的两个精密轴系之一。为了防止俯仰轴系失控造成对光学元件的损坏,对其限位防护是至关重要的。在研制某型号光电经纬仪俯仰轴系的设计中,为了成功的实现对俯仰轴系的限位保护,采用了软件保护和机械结构保护两种限位方案,在软件限位中使用了主控制软件判读和接触式压力开关保护两种方式,机械限位采用了缓冲压力均匀的变节流式液压缓冲机构,通过多级防护并顺次发挥作用,可以有效的对俯仰轴系实现限位防护。实践证明,采用多层防护的限位措施,不仅保证了俯仰轴系0°~180°的转动范围,而且有效的进行了限位保护,完全满足了设计指标的要求。
摘要:针对实际应用中轨面伤损检测系统检测速度较慢的问题,在保证检测精度的前提下,结合轨面图像特点及软件工程的思想,提出了面向算法、编程技术和存储介质3个层面的优化方法。算法优化通过重新设计算法流程,合理取舍步骤,实现算法到CPU的高效映射;编程技术优化使用多线程编程,通过并行运算充分利用处理器的多核优势;存储介质优化通过使用读写快、质量轻、能耗低、体积小的固态硬盘进行图像读写,有效地提升了硬件效率。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平均每幅轨面图像检测耗时由17.94ms降低到仅8.33ms,速度提升了53.57%,在分辨率为1mm的精度下换算成车速约为207km/h,可以满足铁路轨面伤损在线检测需求。
摘要:为有效提高极地冰盖低温环境下温度测量的精度,设计了一款基于Pt1000的多点低温低功耗高精度铂电阻柔性温度链。温度链由主机和多个从机组成,主机用于读取整条温度链的数据并与外界进行数据交互,从机用于采集和上传温度数据,主机和从机之间采用RS485总线通讯方式。每个单点铂电阻温度测量单元都采用软件校正,单点测温误差不超过0.006 9℃。室内低温实验和现场试验表明,该温度链对低温环境下多点同时测温整体可靠性较高,适用于在极地环境下对冰川冰雪的温度场剖面检测。
摘要:建立一种考虑风电运行成本和机组运行极限约束的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其次,针对多目标模型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先利用置信区间简化风电场景模拟数量,再采用Benders分解技术对复杂模型进行降维,同时在求解过程中设计一种带贝叶斯博弈算子基于解集动态分析的混沌多目标差分进化算法(BGT-MOCDEDASS),用于对降维后多目标主问题进行求解;最后,提出一种在模型子问题中引入控制变量的预处理机制加速求解收敛,仿真结果表明该文建立模型的有效性,并验证了提出的多目标算法和预处理机制在求解复杂机组组合模型中的优势。
摘要:针对干式涡旋真空泵的振动平衡问题,对其工作原理、机械动力学模型、渐开线型线的理论偏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动平衡设计方法并对核心部件进行三维建模:其中包括动涡旋盘的质心调整,扇叶上下两个扇区厚度差异设计。通过Fluent对涡旋盘进行空气动力学的仿真,设计专用夹具及配重块并进行实验验证,以确定整套的平衡工艺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整机动平衡精度可达0.2 g以下,振动数值由10降到1 mm/s左右,平均用时15 min,减振效果显著,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摘要:车辐式结构是由索桁架和刚性受压环组成的自平衡体系,其刚度由索系的预应力提供,常采用定尺定长设计与施工,即拉索的索头长度不可通过螺纹调节。这种设计能够简化索头设计和制造,便于施工控制;同时也决定了受压环的位形对于成形状态索力有关键作用。以深圳宝安体育场屋盖结构为例,首先阐述了车辐式结构受压环位形变形预调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其次研究了受压环位形偏差以及幕墙支承体系等附属结构对于主体结构成形状态的影响,并介绍了计算方法。
摘要:针对真空干泵用屏蔽电机带速重投的工程问题,设计基于正弦脉宽调制(SPWM)的调制波模拟器和无速度传感器带速重投系统。该系统将定子绕组空间划分为6p(p为极对数)个扇区,提出利用标准化后的三相定子残压计算扇区内平均转速的方法,同时对电机定子坐标系进行修正,使定子电流空间矢量轨迹接近于理想圆形,抑制重投时电流冲击、转矩脉动和转速波动。设计调制波模拟器,与变频器内部的调制波模块协同完成电机预重投及重投过程。通过模型仿真和22k W罗茨真空干泵机组实验,验证了该定子坐标系修正法及扇区内转速估算法在泵类工程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预重投阶段的转速稳定时间控制在0.6s以内,重投阶段的冲击电流平均减小51.27%。
摘要:为了探索北冰洋重点海域冰下浅表层水文和声学环境特性,分析海冰的生长和消融过程对其产生的影响,本文设计了适于极地的冰-海界面声学监测系统。监测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案,主要包括控制模块、供电模块、通讯模块和各观测模块等,可实现对冰面气象、海冰物理、浅表层声学特性以及水文剖面参数的连续观测。通过对标体结构优化,可增加系统工作寿命,以期实现冰基及海洋漂浮状态下的持续数据采集;观测数据通过铱星通讯模块传输至国内监测平台,实现数据实时传输和自动化观测。该监测系统于2019年1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野外试验,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和标体结构的合理性。
摘要:本文通过6个试件,对钢桁架与混凝土核心筒之间采用单剪板连接时节点预埋件的不同构造方案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所研究的4种预埋件构造形式分别为栓钉锚固、钢筋栓钉锚固、夹板钢筋锚固和钢板型钢锚固,产生了两类不同的破坏形态。栓钉锚固预埋件的破坏主要由混凝土破坏所致,包括在反复荷载下栓钉的粘结滑移和混凝土的局部破坏脱落,影响了承载力,后期变形大。后3种预埋件构造形式破坏的共同点是上下端的锚固钢筋或钢板对破坏起控制作用。其中钢板型钢锚固预埋件可以通过加强锚固钢板达到很高的承载力,具有良好的综合抗震性能;钢筋栓钉锚固预埋件和夹板钢筋锚固预埋件的承载力和刚度,主要取决于锚固钢筋,在4种构造形式中抗震性能居中。
摘要:因场地条件的差异,地下室及基础设计的合理性与针对性是结构设计的工作重点。结合一个实际高层住宅项目的地下室,根据其所处的环境位置、场地土层分布特点,优化基础选型,采取人工挖孔桩桩端后注浆工艺,以圆砾层为持力层,有效地控制了结构沉降;对注浆压力、注浆量等施工参数进行了分析,为施工操作和质量验收提供了依据;同时对抗浮水位和地下室外墙抗裂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经过实践检验,设计方案达到了预期目标。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