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为优化井底车场设计,通过巨野矿区典型井底车场设计和改造设计案例,分析深井煤矿井底车场设计特点,主要有改变硐室结构、加大间距、增加井下降温硐室、主排水泵房和主变电所独立回风等。
摘要:传统水利行业普遍面临信息共享壁垒高筑、设计规划片面不全、服务沟通不畅等诸多难题。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带来的时代变革以及"智慧城市"建设大背景下,以福建省沙县智慧水利信息平台为例,论述了"智慧水利"的构建思路及实践经验。平台设计开发了水利一张图、水资源管理系统、采砂管理系统、水利工程管理系统及水利视频管理系统等5个子系统,整合了已建成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及河长制管理系统,建设了配套的水利数据中心,并制定了智慧水利标准。智慧水利信息平台的建设使得沙县水利局信息共享和综合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有效提升了沙县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平,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县(区)级水利信息化建设树立了标杆。
摘要:随着数字电视传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数字电视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在考虑传统IP网络电视、有线电视和广播电视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克服传统电视系统的缺点,利用IP网络传输的模式,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地面数字广播电视(DTMB)多屏互动系统。通过地面广播电视网与宽带IP网相结合,把地面数字电视信号通过IP网组播方式传送给智能终端设备,能够有效降低对网络资源的消耗,同时保证多台智能设备同时观看电视节目。首先介绍了系统的硬件框图和系统所涉及到的主要芯片,然后详细描述了解调软件设计、IP over TS的实现和客户端软件的设计流程,最后总结了系统可应用的场景。
摘要:机械化移栽技术的发展对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有重要意义。阐明旱地作物机械化移栽主要环节中的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包括育苗环节、苗盘输送、夹苗取苗、补苗与栽植等环节。阐明育苗质量及幼苗力学特性对移栽质量有显著影响;夹苗取苗机构作为机械化移栽技术的基础和核心,其主要问题是伤苗率高,效率偏低;指出自动补苗和路径规划是提升机械化移栽智能化水平的关键。阐明现有四类移栽机的装备现状,并对比分析其适用性和特点,重点分析吊杯式和钳夹式移栽机的研究进展,阐明其结构特点及优化设计的途径。强调研究人员应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离散元仿真、虚拟技术、机器视觉等为研究服务;机械化移栽技术的重难点有:农机农艺和农业信息技术融合,增加移栽机型的通用性,利用整排式取苗和多行式移栽技术实现高效移栽;自动移栽技术的发展趋势为移栽机器人技术和无人化移栽作业。
摘要:应用Lie群知识和旋量理论等现代数学工具,描述了机械臂的刚体运动及传递关系。通过指数积公式与关节旋量建立了串联构型机械臂的运动学模型,分析了运动学正解与逆解,并以某型6自由度3P3R温室服务机械臂为例,对运动学算法进行了验证。基于旋量与指数积的运动学算法与D-H参数法等效,但相比之下,几何与物理意义明确,计算过程更简单且无奇异性,更适合机械臂运动控制系统设计需要。
摘要:针对荸荠(Eleocharis dulcis)收获劳动强度大和可应用于实际生产的收获机具匮乏的问题,结合荸荠种植田土壤条件和现有人工收获方式,设计了一种应用于带水收获的自走式荸荠收获机。该机由行走系统、传动系统、旋转扰动装置、提升分离装置、收集装置等组成,整机传动系统分为液压传动部分和机械传动部分,液压传动部分为收获机行走系统和挖掘收获装置提供动力,可实现机具行走速度控制、挖掘收获装置高度调节、旋转扰动装置转速控制、提升分离装置转速控制,机械传动部分可为各级旋转扰动辊及提升分离装置间提供稳定的转速差,保障收获过程顺利进行。三级旋转扰动辊构成旋转扰动装置,实现对土壤和水分的充分扰动混合;齿形挖掘铲和升运链构成提升分离装置,完成荸荠果实的挖掘、果土分离、升运工作。田间试验结果显示,该机可一次性完成荸荠的挖掘、果土分离、升运、收集等工作,试验条件下该型荸荠收获机田间道路最大行驶速度为0.97m/s,田间差速转向最小转向半径为2.1 m,原地转向半径为1.3 m,最大爬坡角度为24.2°,果实挖净率为53.19%,损伤率4.21%。
摘要:目的 探讨前臂中段尺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腕部电击伤创面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体会.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对10例腕部电击伤患者,在前臂内侧近中段,以肱骨内上髁桡侧至豌豆骨桡侧略偏内的连线为皮瓣的轴心线,在轴线中点处,以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及穿支血管穿皮点为皮瓣旋转点,设计并切取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创面,其中保留皮瓣浅静脉并与受区静脉吻合3例;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2例,移植皮片修复8例.结果 术后10例皮瓣全部成活,但7例未吻合静脉的皮瓣术后2—4d肿胀较明显,1周后均恢复正常;2例皮瓣下组织继发坏死并感染,经换药引流后痊愈.术后随访3 ~36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无明显臃肿或挛缩现象,患者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结论 前臂中段尺动脉穿支皮瓣的穿支蒂相对恒定、血供可靠,为腕部电击伤创面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术选择,尤其适用于尺动脉腕上皮支损伤的腕部偏尺侧创面.
摘要:文章对长沙某200m超B级高度、底部加强区采用内置钢板砼剪力墙结构,采用PKPM和Midas Building两种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结构计算,对比校核结构各抗震参数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并采用Midas Building软件对其进行静力非线性、弹塑性时程分析,通过结构进入塑性后各数据的统计,得出该结构能满足抗震性能目标C的要求,总结出一些可用于设计的加强措施,为类似的工程项目提供了一定的设计参考。
摘要:为了明确高压共轨柴油机电控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硬件在环(hardware-inthe-loop,HIL)系统I/O数据流特性以及减少系统开发时间和成本,提出了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技术与自制负载板相结合的高压共轨柴油机ECU硬件在环系统方案,并利用LabVIEW FPGA模块开发了HIL系统可重配置I/O,通过分析FPGA底层传感器信号输出和执行器信号输入的I/O特征,设计了底层各I/O模块程序;结合基于AVL/CRUISEM搭建的D30柴油机实时仿真模型,在上位机中利用LabVIEW模拟传感器信号I/O模块和模型信号I/O模块.实验结果表明,HIL系统I/O设计合理,可重配置I/O设备的输出I/O能参数化模拟发动机的传感器信号,输入I/O能成功识别执行器反馈信号,并通过模型信号I/O输入至模型中,从而实现柴油机仿真模型和ECU的闭环控制并证实了系统方案的可行性.
摘要:以《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和信阳市中心城区2015-2017年的空气质量指数(AQI)日均值为依据,计算出每年的AQI月均值,分析该城区空气质量的年际、年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城区空气质量逐年改善,年内空气质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良好、较稳定;冬季污染天数多于其他季节,总体表现为轻污染;春、秋季在良好和轻污染级别之间震荡.多云、阴、小雨、小雪及雨夹雪,风力≤2级、无持续方向,特别是冬季北风、偏北风等天气条件下,易发生空气污染,城市地貌阻碍空气扩散.进一步表明在防控大气污染方面,该城区应关注天气和季节变化、重视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