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为了研究燕麦谷物饮品蒸汽浸入式杀菌工艺对微生物杀菌的有效性,本研究从未脱壳的燕麦中筛选出耐热菌种,并选定检出频次较高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作为目标菌种,采用毛细管法检测了孢子状态下枯草芽孢杆菌在燕麦谷物饮品介质中的D值、Z值,将孢子悬液反接到燕麦谷物饮品介质中使菌浓度达到106CFU/mL,然后进行杀菌挑战实验,后续使用无菌培养基进行设备清洗、消毒的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芽孢悬液在燕麦谷物饮品介质中D_(95℃)=5.48min、D_(100℃)=1.67min、D_(103℃)=0.80min、D_(105℃)=0.37min、D_(110℃)=0.10min,Z值=8.54℃;采用145℃/3s的杀菌参数可以有效杀灭枯草芽孢杆菌,设备CIP清洗和121℃/40min的消毒操作可有效杀灭系统中残留的微生物。
摘要:通过建立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大黄素的剂量和十二指肠肌电活动指数之间的回归方程,为探究大黄素对十二指肠平滑肌运动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选用体重2 kg左右的青年健康家兔42只,雌雄各半,通过手术埋置电极建立肌电活动监测动物模型;33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1 mg/kg~15 mg/kg等10个给药剂量组,每组3只,通过回归分析所得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通过统计学分析取促进或抑制作用最明显的剂量组,进行阿托品阻断试验设计,用于评价胆碱能神经在大黄素影响十二指肠平滑肌运动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随着剂量增加,大黄素对十二指肠平滑肌有先促进后抑制的一正一反双峰型趋势,1 mg/kg~5 mg/kg各剂量均有促进作用,6 mg/kg~15 mg/kg各剂量均有抑制作用;利用Origin 2017采用双峰拟合并引入的阶跃函数a(x)与b(x)建立数学模型为F(x)=3.693+a(x)×4.608×exp{-exp[-(x-1.821)/1.023]-(x-1.821)/1.023+1}+b(x)×(-2.386)×exp{-exp[-(x-7.832)/1.945]-(x-7.832)/1.945+1},a(x)=1,x≤5.1890.x>5.189,b(x)=0,x≤5.1891.x>5.189,该函数的拟合精度R 2=0.9685,P0.05),说明阿托品能阻断大黄素对十二指肠平滑肌的影响;当剂量达到10 mg/kg及以上时,家兔出现焦躁不安,严重者甚至出现抽搐、角弓反张、血便等症状。研究结果为阐明大黄素对十二指肠运动的调节机制和大黄素类药物研发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摘要:目的:利用特异的肽核酸(PNA)探针、链霉亲和素包被的磁珠和cy5纳米颗粒,通过荧光扫描技术,建立一种特异、快速、准确地检测鼠疫耶尔森氏菌的方法。方法:针对鼠疫耶尔森氏菌pMT1质粒上的caf1基因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PNA探针,经生物素标记后,分别与链霉亲和素包被的磁珠和cy5纳米颗粒结合;将探针与待测鼠疫耶尔森氏菌的基因组DNA杂交后,利用荧光扫描技术进行检测。探讨了多个实验因素对测定的影响,并进行了特异性和灵敏度检测。结果:建立并优化了利用PNA探针检测鼠疫耶尔森氏菌的方法,得到较好的线性关系;检测的灵敏度为0.9μg/mL(待测DNA)。结论:PNA探针与靶基因的结合不易受杂交液离子强度的影响,结合后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本研究建立的分析方法能够灵敏、特异、稳定地对鼠疫耶尔森氏菌进行定量检测,为鼠疫的监控、诊断提供了有力手段。
摘要:自英国引进3株荧光素标记的针对狂犬病毒核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建立狂犬病直接免疫荧光诊断技术。根据已知狂犬病毒核蛋白和糖蛋白基因序列,参照已发表文献,设计合成4对PCR引物和2对克隆引物,以弱毒疫苗毒株为阳性对照,建立狂犬病RT-PCR及套式PCR诊断技术。自牟定采集发病犬脑组织样品15份,免疫荧光及PCR诊断结果均为阳性。对病毒N基因和G基因全序列经RT-PCR扩增,克隆至pMD18-T载体进行测序(登录号分别为:EU095330、EU253477),并与已知代表毒株对应序列进行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牟定狂犬病毒属于基因1型和血清1型毒株,与近年从广西、浙江、江苏、湖北等省分离的毒株遗传关系密切,在系统发育树中形成同一小分支并均属于亚组群Ⅱ毒株。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分析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大体标本病理教学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面临的困境与局限性,探讨在借助互联网平台与临床实践相互融合的学习模式中,如何提高大体病理标本的教学效果,以期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转化为临床实践技能。方法选择中山大学医学院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100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问卷和访谈的办法,发掘并分析“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大体标本示教模式及临床思维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调查问卷反馈改进大体病理标本的示教模式,并对改进后的教学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结果40%的同学对利用互联网平台观察病理大体标本进行实验教学感到不满意;74%的同学认为应增加大体病理示教标本的数量,并丰富大体病理的学习资源;89%的学生有兴趣前往病理科学习和观摩取材,并认为通过实践去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非常必要。访谈分析发现,前往病理科学习和观摩取材的同学认为其动手实践能力有所提高,并初步建立了病理诊断能力,了解了病理诊断的重要性,为进一步的临床学习打下了基础。结论①互联网平台与临床实践相互融合、交互对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是有益的尝试;②观摩临床病理取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大体标本与显微镜下组织学形态改变的联系,并显著提高动手能力;③开发线上模拟取材计算机软件能够帮助医学院校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提高大体标本病理教学效果,有机整合镜下特征,提高临床病理诊断能力;④编写病理大体标本的在线实习手册有益于帮助学生了解疾病的病史和一般检查情况,提升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和建立初步的临床思维。
摘要:电流型酶电极生物传感器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中经常会遇到酶活性抑制剂干扰问题,在存在酶活性抑制剂的环境下,用酶电极生物传感检测,分析结果会显著偏低。根据电流型酶电极生物传感器的检测原理,设计了一种抗抑制剂干扰的测定方法,传感器正常定标完成后,先按正常方法进行测定,然后用样品加标样进行第二次测定,两次测定具有相同的酶抑制剂环境。通过两次测定结果比较,算出第二次测定所加标样的响应结果,计算出抑制剂对酶活的抑制系数,最终通过第一次测定结果和抑制系数计算出样品中待测物的浓度。这种测定方法能有效消除酶抑制剂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拓展酶电极生物传感器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范围。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病例影像学上各个解剖部位受侵概率,为临床靶区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1987-2009年经病理证实的222例ⅠE、ⅡE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以影像学为标准,明确邻近受侵器官和结构数目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222例患者中64%患者原发肿瘤累及至少一个或多个邻近器官或结构。将鼻腔周围结构依据受侵概率高低分为高危受侵区域(≥40%):筛窦(60%)和上颌窦(55%);中危受侵区域(5%-40%):鼻咽(39%)、鼻背皮肤(22%)、口咽(12%)、眼眶(10%)和硬腭(10%);低危受侵区域(≤5%):蝶窦(3%)、额窦(3%)、软腭(3%)和颅底(1%)。全组病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16%(36例)。33例ⅡE期患者因有影像检查可明确分析颈部淋巴结转移部位,其中最常见受侵区域为颌下或颏下(57%)和上颈部淋巴结(57%)。肿瘤局限于一侧鼻腔,对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占全部颈淋巴结转移病例(33例)的54%;肿瘤侵犯双侧鼻腔,55%的病例有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88例超腔Ⅰ期病例未行颈部淋巴结预防照射,颈部淋巴结失败率仅为1%。ⅠE期同时合并韦氏环如鼻咽(23例)和口咽(7例)受侵病例,未行颈部淋巴结预防照射,未出现颈部淋巴结失败病例。结论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放疗时应将周围高危解剖结构纳入临床靶区范围,并依据个体侵犯特点考虑中危区域及低危区域的纳入;对颈部淋巴结处理,ⅠE期不行颈部预防照射,ⅡE期推荐行双侧全颈部照射。
摘要:目的 比较培哚普利精氨酸盐与培哚普利叔丁胺盐两种剂型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活性药物平行对照设计.入选2010年7月至2011年5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全国共19家中心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524例,经过2周安慰剂导入期,最终369例入选,随机接受培哚普利精氨酸盐5 mg(试验组,186例)或培哚普利叔丁胺盐4 mg(对照组,183例)治疗.随机顺序由施维雅国际研究中心的生物统计部生成,在各中心内进行了平衡.经过8周双盲治疗后,根据血压达标情况调整服药剂量,对于血压未达标者,即坐位收缩压≥140 mmHg(1 mmHg =0.133 kPa)和(或)坐位舒张压≥90 mmHg,上调剂量至精氨酸盐10 mg或者叔丁胺盐8 mg,继续双盲治疗4周.同时观察两组患者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指标.结果 治疗8周时,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坐位收缩压分别下降了(19.9±17.2)和(18.5±14.7) mmHg(P=0.0005),舒张压分别下降了(12.0±10.0)和(11.0±8.9) mmHg(P<0.000 1).治疗12周时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的降低幅度依然类似.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血压达标率和治疗有效率均相当[8周达标率38.5%比31.3%,95% CI(-2.6 ~ 16.9),12周达标率36.3%比35.7%,95% CI(-9.3 ~10.4);8周有效率64.3%比63.2%,95%CI(-8.8~11.0),12周有效率65.9%比64.8%,95% CI(-8.7~ 10.9)].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低.结论 对于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培哚普利精氨酸盐的降压疗效与培哚普利叔丁胺盐相当,且安全性良好.
摘要:为研究猪ARAF(v-raf murine sarcoma 3611 viral oncogene homo)lo基g因在PK15细胞的表达、定位及其对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本文以PK15细胞为研究对象,RT-PCR扩增猪ARAF基因CDS序列,经TA克隆至载体pGEM-T-Easy,随后加酶切位点和保护性碱基设计引物,PCR扩增后,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 DNA3.1-EGFP-ARAF,重组载体经脂质体法转染PK15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果,qPCR与Westernblot分别检测A R A F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观察猪A R A F的亚细胞定位;同时,流式细胞术及免疫印迹试验探究ARAF对PK15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构建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成功,荧光显微镜检查可见转染组和空载组细胞均表达绿色荧光蛋白。转染组细胞ARAF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量较空载组和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该基因表达蛋白主要定位于PK15细胞胞质中。流式细胞术及免疫印迹试验检测时可见转染组PK15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相较空载组和空白对照组,转染组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AD(B-cell lymphoma-2 antagonist of cell d)e、aBtchl-2(B-cell lymphoma-2)蛋白的表达量无显著性变化,而BAX(B-cell lymphoma-2 associated)X、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显示高表达ARAF基因可促进PK15细胞的凋亡。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探讨ARAF基因对PK15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摘要:长学制医学教育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同时需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由于课程安排紧,任务重,学生很难系统开展科研工作,开展早期科研训练尤为重要。中南大学病理学系结合学科特色,统筹安排、精心组织,采取形式多样的早期科研训练活动,如文献检索、综述撰写、科研设计、实验操作、讲座交流和临床实践等,不断总结完善,取得较好效果。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