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波瑞奥德的"关系美学"一度被西方学界誉为20世纪末最为重要的艺术理论。然而,在中国的理论旅行过程中,由于长时间作为朗西埃的批评对象存在从而显得学术光芒十分暗淡。重估其学术价值的方式之一是将其放到上世纪90年代法国那场"当代艺术危机"的大讨论当中,作为对这场运动的逆向回应,波瑞奥德的"关系美学"力图为当代艺术正名,并且尝试在新的社会语境中,重新建构当代艺术的表征范式。同时,这种艺术表征范式的重建背后还体现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这种思考动摇着人们对审美现代性问题的惯常理解。
摘要: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艺术化思想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探求对国人进行感性启蒙和反思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继承传统美学和吸收西方现代美学而创造的一种审美人生观,是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思想是建构与本民族传统美学血肉相联的、关注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况的中国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摘要:当代,现代性的求新逻辑业已成为艺术的"传统"和常态,而它所表现出的不断自我消耗、自我否定的趋势也颇令人忧虑。倡导现代性的先驱波德莱尔其实对该问题有更为辩证的见解。其艺术二重性观点既肯定了短暂、偶然的一面,也认可了艺术永恒性的一面。在波德莱尔眼中,"现时的美"并不否定"永恒的美",而且艺术品的"永恒"恰恰内蕴在现时的艺术品之中。
摘要:柳宗悦与张道一两位学者的民艺理论体系在搭建伊始就已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趋向。柳宗悦以宗教的视角审视民艺的内涵。张道一在传统文化的回望中搭建了民艺研究的文化平台。在民艺的功能归旨、审美旨趣、经济指向及研究方法中,柳宗悦不仅将民艺纳入宗教审美体系,而且以宗教的精神救赎功能引领民艺皈依于社会意义。张道一则植根于中国传统造物观的诠释与民间艺术的复兴征程,浸染出有文化复兴色彩的民艺思想。
摘要:王国维从青年时代就深受叔本华和康德学说的影响,强调文学的美感特征和精神意义。其美学思想就是把艺术视为人生解脱的工具,要使人的主观精神从客观桎梏中解放出来。他由此出发,用西方理论为构架审视传统文艺,在我国美学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1.艺术的本质是人生游戏;2.艺术必须超功利才能发挥作用;3.艺术是天才的特殊物;4.艺术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摘要:中国传统文论源远流长,是华夏民族审美体验和艺术实践的历史结晶,是人类文化艺术遗产中的瑰宝,具有普遍的美学价值。这种普世价值在全球化语境中,通过中外文学的交流比较研究,正在日益显现出来。事实上,把这种普世价值作为中国文论研究的新视点,不仅体现了学术空间的拓展,而且是中国文化贡献于人类、与世界分享自己艺术情怀的一种表达。
摘要: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有着极大的差别,自问世之日起就一直遭到各种严厉的批评,其中最为严厉的批评就是杜威漠视具有终极意义的问题。杜威在其代表性著作《艺术即经验》以及其他著述中对艺术问题的探讨,可以视为对这类批评的回应和反驳,也引起了较为广泛的注意。杜威把他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圆满的经验”引入了宗教讨论之中,提出了富有创见的观点,构成其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摘要:从审美意识史的角度展开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是中国美学家追求的一个目标。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宗白华一贯重视审美意识史的研究,他提出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不仅要注意到理论形态的著作,而且尤其要重视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创造,要在中国古代各部门艺术的美感特殊性和普遍性关系中研究中国美学史,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意识史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初,李泽厚和刘纲纪撰写的《中国美学史》,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区分为广义与狭义。
摘要:美和功能、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美学在现代工业中的作用体现在产品的设计和销售上。
摘要:圣约翰大教堂位于纽约市曼哈顿西北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大教堂。西班牙圣家族大教堂始建于1882年,后高迪于1883年接手主持工程,融入了自己的建筑设计风格、哥特式和新艺术运动的风格。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