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迎来了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重构的契机。人工智能在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日渐深入,在教学设计、实践应用和课程评价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逐渐从辅助工具向创意伙伴的角色转型。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型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资源整合与课程个性化设计,还能够推动知识共创与实践创新。在实际教学中,人工智能赋能课程重构,展现出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技术素养与综合实践能力方面的巨大潜力。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与未来教育路径的关键议题,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摘要:在AIGC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广告设计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挑战。本文旨在分析和探索在AIGC背景下,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的模式创新。分析当前广告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明确AIGC融入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课程体系重塑、创新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与资源支持等方面,具体阐述AIGC对广告设计课程教学进行创新模式构建。本文提出未来广告设计的教学模式将以融合式、项目式为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在AIGC影响下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将更注重跨学科融合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在行业的广泛应用,其在个性化教育、虚拟实践环境等方面的潜力逐渐显现,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新途径。分析了AIGC技术在文化创意设计创新创业中的优势和带来的挑战,总结了AIGC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探讨了AIGC技术在文化创意设计创新创业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旨在推动AIGC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更好应用。
摘要: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赋能艺术的革新,传统的艺术设计表现方式逐步融合新媒体形式,动态化、手法交互化、媒介科技化以及场景虚拟化是文化创意表达的多种形式。艺术设计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此,笔者基于传统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难点,提出“三阶段四维度”应用型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
摘要:创意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精神活动,以文字表达为实现形式,它遵循普遍的创意和表达规律,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和事业来实现社会价值,助力“文化强国”和“创意国家”建设,依此而形成三大原理和创意生成叙事论、创意生成抒情论。中文创意写作学的发展进入建制化时期,需要在基本概念和三大原理指引下,理论联系实际,平衡传承与创新、改革与接续的关系,自觉地承担中文学科改革者、探索者的角色,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等各个方面,改革中文学科旧制,走新建制主义之路。中文创意写作学科的工作者需要与种种错误的见解和窄化的庸见作斗争,突破传统中国汉语言文学学科的陈腐陋见。
摘要:复杂系统人机交互是汽车人机交互设计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依托用户体验实验室多年智能汽车交互研究背景及设备环境条件,在传统的设计教学模式基础上,以智能座舱交互设计为主题,将认知工作分析方法引入研究生课程。课程中,学生自主选择设计载体及交互对象,以城市空中交通(UAM)智能座舱交互设计为例,学生将实地调研、桌面调研、用户调研与认知工作分析方法相结合,推导界面功能架构图,落实到界面原型设计。此外,在实验室的支持下,基于高保真原型,进行UAM智能座舱HMI可用性测试,证明了设计方案的初步可用性与易用性,并进行设计迭代。学生通过课程实践掌握复杂系统交互设计中的分析方法和工具,为后续自主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摘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指出,创意实践是艺术课程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营造氛围,激发灵感,对创作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探究与实验,生成独特的想法并转化为艺术成果。在此背景下,作者搜集、阅读了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组织课外实践、开拓学生思路、激发想象能力五个方面探讨了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意实践素养的培养策略,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摘要:针对工程训练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模式与学科单一问题,在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借鉴“设计思维”的共情、定义、构思、原型、测试五阶段训练法,主动建构“柔性需求学习”引导,实现模块化的交互式操作。构建复合性的工程环境,助力学生工程实践创新创意能力培养。依托设计思维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构筑“项目问题剖析-饥渴需求性学习-模块化的联合实践-实践车间精准管理”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融合各学科内容,展现了工程训练教学“跨界”的鲜明特征。选择具有工业属性的创意实物设计,将学生脑海中零碎的知识内容连接成一条线,最终扩展成面实现工程能力的递进式提升。
摘要:根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生应具备的意识素养的表述,小学阶段的学生应在艺术学习中逐渐形成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种核心素养。在开展音乐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单元教学模式,利用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结构性特征,组织学生系统学习单元知识,并在设计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实施课堂评价的过程中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综合发展。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意与想象力,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推动跨学科合作,并满足当前就业市场的技能需求。尽管存在技术障碍、学生适应性、教育资源和持续更新等挑战,但通过专业培训、提供充足资源、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建立反馈机制等策略,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为此,在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应用及其意义、现状后,明确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潜力,并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建议。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