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学科分类号=050107"
1,753 条 记 录,以下是61-70 订阅
视图:
排序:
《刘三姐》文本的生态发展及其规律研究
收藏 引用
《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 第3期28卷 25-31页
作者:龚丽娟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刘三姐》从原生态的民间口传文本,走向聚生态的戏剧文本,再到共生态的经典电影文本,经历了竞生态的文本厄运和新生态的文本再生,生发出整生态的艺术文本,最后衍生出多样性文本,在超循环发展中向自然自由的原初审美特质螺旋回归。它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论文要目
收藏 引用
《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 第1期17卷 95-96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执着追求文学事业的藏族作家——益希单增
收藏 引用
《民族文学》2009年 第12期 129-132页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不能乱来。要取信读者,感染读者,作者就必须具备雄厚的生活基础。如果一部作品使人越读越觉得假,它的艺术效果必然是失败的。感人的艺术作品除了大的情节合理以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白朝蓉诗歌风格论
收藏 引用
《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 第4期15卷 14-17页
作者:张锦贻 
白朝蓉同志从学生时代发表诗作至今,坚持业余写诗40年。近年出版5本诗集:《塞上草》、《岩石泪》(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玫瑰雨》(百花文艺出版社)、《回眸月》(远方出版社)、《白朝蓉哲理诗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由于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玛纳斯形象早期的神话英雄特质
收藏 引用
《民族文学研究》1989年 第4期7卷 84-87页
作者:张彦平 
(一)玛纳斯作为同名柯尔克孜英雄史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丰满的艺术形象。但它又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单纯的艺术形象。因为在其孕育、产生、演变、日臻完善的过程中,既含有这个民族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文化心理素质作为其稳定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谈回族宴席曲的艺术特色
收藏 引用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 第2期34卷 87-90页
作者:郭德慧青海师范大学艺术系 
广泛流传于西北地区的回族宴席曲有散曲、叙事曲与说唱曲之分。文章在论述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基础上,将回族宴席曲与西北“花儿”作了对比分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土家族方言歌谣的修辞类型及其艺术特点——以恩施自治州土家族为例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11年 第1期 147-149页
作者:李莉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真正来自民间的集体创造和流传的各类文学,都是用方言表达和传承的,方言突出了它的特色和魅力。如果剥去这层语言外衣,将方言换为统一的标准语,民间文学也许会滋生新的美感,但已经发生了审美味变,原生态之美及其包蕴着的文化就会流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神话审美意识发生论
收藏 引用
《民族文学研究》1989年 第4期7卷 88-92页
作者:邓启耀 
神话,作为人类早期形象思维的一种产物,是否存在审美功能?神话又是否是审美的产物——文学艺术呢?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引起混乱的问题。首先,必须肯定,神话有潜在的审美功能。这是与神话自身的特点分不开的。神话无可否认地是一种具有叙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鲁般鲁饶》看东巴诗歌的纳西语言艺术
收藏 引用
《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 第1期22卷 87-90页
作者:木春燕云南教育学院中文系 
叙事长诗《鲁般鲁饶》是纳西东巴古籍中的经典作品,这首诗的语言具有纳西语言特有的语言节奏和音律特点,通过对这首诗纳西语言艺术的探讨,可以看出东巴诗歌的语言艺术特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格萨尔》曲牌的创作艺术
收藏 引用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 第4期 38-49,53页
作者:车得驷 
《格萨尔》曲牌的创作艺术车得驷引言《格萨尔》是藏民族文学宝库中的典型代表。它是许多世纪以来,藏族文艺创作的精华,在华夏文明之中,也不愧是个佼佼者。其艺术魅力之大,使人不敢与接,若与之相触,则不舍弃之。其中似乎充盈着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