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学科分类号=统计学类"
15,114 条 记 录,以下是91-100 订阅
视图:
排序:
莫高窟隋唐时期壁画和彩塑中截金装饰研究
收藏 引用
《文物鉴定与鉴赏》2025年 第2期293卷 82-87页
作者:窦伟敦煌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0 
由于隋唐时期佛教艺术的繁荣发展,截金装饰也在莫高窟隋唐时期壁画和彩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至今国内外很少关注和重视关于莫高窟截金的研究。为了探究莫高窟隋唐时期截金装饰的形貌特征及工艺特点,作者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对隋唐时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敦煌金,何以“文化黄金”?——专访敦煌金文化黄金品牌
收藏 引用
《中国黄金珠宝》2025年 第1期 78-81页
作者:王蓓不详 
2025年,《中国黄金珠宝》记者对敦煌金的首次专访,就在上海浦江之畔,在“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出口处的这首藏头诗下展开。记者身处的敦煌金展区内人头攒动,人们围绕着各种敦煌文化元素的黄金制品啧啧惊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描白”铜镜 工艺待解
收藏 引用
《中国收藏》2025年 第2期 70-71页
作者:王纲怀(文/图) 倪葭(文/图)不详 
2017年4月底,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必忠必信”铜镜专题展,其中有一面西汉晚期“描白”工艺的特种工艺镜。从存世器物看,“描绘”工艺大致可分“描黄”“描白”两类。有专家认为,黄色是金质,白色为锡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常任侠中印石窟彩塑交流史研究述略
收藏 引用
《山东陶瓷》2025年 第1期48卷 11-16页
作者:常安妮 吴衍发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常任侠采用艺术人类学研究方法,以美术史的宏观视野,对中印石窟彩塑交流史进行考察研究,借助史料文献与考古实物上溯历史源头,梳理中国石窟彩塑的发展路径,强调其动态发展的演变规律。文章立足于学术史视角,梳理常任侠中印石窟彩塑交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古人从“头”开始的故事——战国中山国玉梳
收藏 引用
《乡音》2025年 第1期 48-49页
作者:李立华不详 
[文物名片]双凤纹黄玉梳、螭纹青玉梳,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现在河北博物院《战国雄风——古中山国》陈列展出。两枚玉梳造型别致,工艺精湛,寓意吉祥,显示出战国中山玉雕艺术的成熟以及不同于中原诸国的文化艺术特色,讲述着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非遗+”理念下红古黑陶生活文创品传承创新研究
收藏 引用
《佛山陶瓷》2025年 第3期35卷 122-124页
作者:孙立丰 毛惠雨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兰州730070 
黑陶艺术是中国优秀传统陶瓷文化的重要代表。生活与传统技艺相结合促进了现代黑陶艺术融合与创新发展。文章以“非遗+”融合理念为指导,通过分析“非遗+”理念下兰州红古黑陶艺术与现代生活文创互融传承,探讨破解红古黑陶技艺的活态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秒沉浸——千年三星堆光影重现
收藏 引用
《青岛画报》2025年 第2期 90-92页
作者:贺中 李宜臻(摄影)不详 
青铜大立人巍然屹立,青铜神树直指天穹,从上海到北京,火爆一线城市的遇见古蜀·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于青岛云上海天揭开神秘面纱。步入展厅,即刻跨越3000年的辉煌与浪漫,沉浸式领略古蜀三星堆文明的灿烂与神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炎黄子孙的情意结——中国结
收藏 引用
《快乐青春(经典阅读)(中学生适读)》2025年 第1期 9-10,15页
作者:采薇不详 
①中国结作为我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渊源久远,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最初,古人的铜镜背后一般都有绳纽,可以系上绳饰,方便手持。后来,窗帘、帐钩、笛箫、香袋等下方常系有美观的装饰结。几千年来,这些美丽的绳结代代流传,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错金博山炉
收藏 引用
《课外生活》2025年 第2期 70-73页
作者:狐狸家(文/图)不详 
国宝小档案远古先民在燃烧柴草的过程中发现了可以散发香气的植物,便把它们挑出来熏烧,熏香的习俗就这样产生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汉代,一种专门用来熏香的器皿--博山炉诞生了。它被誉为“香炉之祖”,山峦式的造型广受当时人们的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齐勘书图》的图式结构还原与考释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25年 第2期 51-57页
作者:王心竺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中国澳门 
笔者就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北齐勘书图》(绢本白描),参考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北齐校书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文会图》,整理画卷中的题跋、印鉴,比较诸本作品的图式结构,确认它们在图式结构上的异同及关联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