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学科分类号=0833"
129,827 条 记 录,以下是91-100 订阅
视图:
排序:
城市景观与环境媒体创意
收藏 引用
《设计艺术》2007年 第1期 13-14页
作者:曾辉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委会 
环境媒体是指户外与室内等一切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广告媒介形态,强调充分借助环境道具来表现广告主题,并与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城市环境中的视觉景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南京江北新区创意产业园发展的困境与机遇
收藏 引用
《装饰》2016年 第9期 73-75页
作者:黄厚石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2015年,南京的江北新区成为中国第13个国家级新区,这将极大地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江北新区的文化消费和创意产业园的发展也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在克服了区位劣势的同时,以"佛手湖四方当代艺术湖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小学校园软环境设计凸显儿童创意生态——以北京市多所小学改造为例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6年 第9期 127-128页
作者:丁可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目的多数做小学校同设计研究与改造的专家,较以前更尊重主体使用者的诉求,尤其是直接服务儿童群体的校同设计,注重维护孩童应有的天性,强调具有创造力环境的营造.以适应国家日趋普及的素质教育的初始阶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中体西用”到“民族复兴”:近代桂南军事将领宅第的本土演进研究
收藏 引用
《华中建筑》2025年 第3期43卷 35-39页
作者:韦昌蓉 玉潘亮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开始了近代转型,也包括民居的本土演进。桂南地区在近代战乱频繁,武人崛起,涌现了冯子材、刘永福、陈济棠、陈铭枢等一大批著名将领,他们出于各种原因返乡建造新式住宅,带动了桂南地区民居的近代化。以近代将领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多感官视角下城市居民滨江空间景观感知偏好
收藏 引用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2025年 第1期64卷 182-194页
作者:朱战强 李欢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广东省公共安全与灾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006 
中国城镇化迈入人口城镇化的“下半场”,多感官下的居民景观感知与规划设计是近年空间感知分析与规划设计的热点。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视觉、听觉单一感官分析或双重感官分析,存在着对嗅觉、触觉等感官缺乏关注,以及对多感官结合分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气候韧性国土空间和城市的中国模式
收藏 引用
《城市规划》2025年 第1期49卷 4-15页
作者:俞孔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本文是笔者持续30年关于国土空间和城市生态安全课题探索之延续。从基于自然的哲学、基于生态的国土空间格局、道法自然的生态工程技术和生态基础设施构建3个维度,定义了国土和城市气候韧性的中国模式。它根植于中国千百年积淀的季风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浙东唐诗之路视域下传统村落诗意营造研究
收藏 引用
《工业设计》2025年 第2期 130-133页
作者:许雨菲 杨小军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杭州310000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山水荟萃之路、历史文化之路、融合发展之路,其沿线分布着大量风景秀丽且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但面临着环境破坏、文化传承、产业转型等一系列问题。文章系统梳理了浙东唐诗之路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充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文化景观基因命名实体识别
收藏 引用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5年 第1期27卷 207-225页
作者:林洁如 胡最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衡阳421002 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意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衡阳421002 
【目的】针对当前传统聚落研究缺乏结合自然语言处理的原理与方法从海量文本数据中提取文化景观基因信息的相关探索,本文提出景观基因命名实体(Traditional Settlement Landscape Genes Named Entity,TSLGNE)的概念,并以邵阳市48个传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大数据中心的选址和设计
收藏 引用
《电信科学》2025年 第2期41卷 158-167页
作者:黄君雅 赵明 严劲 郑直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30 中信云网有限公司北京100004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020 天翼安全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20 
针对大数据中心的选址问题和规模规划问题,首先分析影响选址的主要因素,基于专家评估意见,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构建选址评价模型,形成通用的评估标准。其次,依照选址评价模型,对全国48个重点城市进行调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气候适应性设计创新实践
收藏 引用
《城市规划》2025年 第1期49卷 21-28,35页
作者:李和平 何宝杰 彭建 詹庆明 杨俊宴 冷红 彭翀 李琼 李旭 程宸 韩贵锋 谭文勇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昆士兰大学气候韧性与低碳城市中心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委会 武汉大学数字城市研究中心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学术委员会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自然资源部寒地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象影响与风险研究中心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乡规划系 
应对气候变化,创造宜居城市空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频发、广发、强发、并发的趋势,联合国秘书长也宣布全球进入“沸腾时代”。气候变化以及相关风险正在突破宜居、健康、安全的人居底线,对人类生产、生存和生活造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