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基金资助=“中俄人文合作协同创新中心”资助"
1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从“美拯救世界”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难美学
收藏 引用
《哲学动态》2013年 第9期 77-82页
作者:郑永旺中俄人文合作协同创新中心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从1735年鲍姆嘉通提出美学是一门“感性认识的科学”开始,美学正慢慢变成艺术哲学,以诠释理性无法企及的“感性认识”问题。这其中,19世纪的俄罗斯美学思想正是从文学批评和文学实践中找到确定自身话语合法性的前文本。在文学批评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适应与选择:俄语“关于”类复合式标题汉译模式
收藏 引用
《外语学刊》2014年 第6期 103-107页
作者:刘丽芬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80 
从适应与选择视角探讨复合式"关于"类标题,即квопросу/проблеме+第二格名词性词组、квопросуо+第六格名词性词组、ещёразквопросуо+第六格名词性词组、ещёраз/немног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俄语感知动词构词语义问题探究
收藏 引用
《外语学刊》2013年 第5期 46-51页
作者:孙淑芳 孙敏庆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80 
感知动词是重要的主题类别。根据感知方式感知动词分为5类: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感知动词主题类别内部在语义上至少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即积极感知和消极感知,积极感知动词表示主体的积极行为,消极感知动词表示主体对某客体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应用翻译学名实探
收藏 引用
《中国外语》2013年 第4期10卷 93-98页
作者:黄忠廉黑龙江大学 
本文对应用翻译学的名与实进行了细察。术语"应用翻译学"作为偏正结构的"名"有三种切分:应用翻译+学;应用+翻译学;应用+翻译+学,其"实"之一是研究应用翻译、译论的应用、其他学科用于译(学)的规律的学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语》翻译在俄罗斯
收藏 引用
《中国外语》2014年 第5期11卷 96-103页
作者:刘丽芬黑龙江大学 
儒学研究在当代俄罗斯备受重视,《论语》翻译作为儒学文化传播的桥梁,在俄罗斯有285年历史,不计研究儒学的专著或论文中所出现的部分《论语》译文,其译本至少有17个。本文着重介绍俄罗斯自1821—2004年8个代表性的《论语》译本与《论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适应与选择:俄语“关于”类单一式标题汉译模式
收藏 引用
《外国语文》2014年 第6期30卷 116-122页
作者:刘丽芬 徐春艳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黑龙江大学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从适应与选择视角探讨俄语"关于"类单一式标题的汉译模式。俄语单一式"关于"类标题主要有三类:о+第六格、про+第四格、к+第三格;大体对应于汉语粘着结构"关于"、"有关"以及自由格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破折号标题:结构—语义—翻译视角
收藏 引用
《外国语文》2015年 第6期31卷 109-117页
作者:刘丽芬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破折号标题结构简明、语义显著、语用突出、使用广泛,已形成标题模式。以语义为中心,前瞻结构,后顾翻译,探讨结构、语义与翻译相互间的作用与影响,总结出11大类语义关系,提炼出一定的结构—语义模式,形成一定的汉译方法:以对译、换译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汉英术语构成方式对比
收藏 引用
《中国科技术语》2013年 第3期15卷 11-16页
作者:刘丽芬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术语构成方式是术语构成材料按词或语的规律构造新术语的方式方法,汉英术语构成方式在派生法、合成法、缩略法、转化法四个方面既有共性,也有特性。通过比较既可深入了解汉英术语构词法,准确把握术语含义,也可为新术语的构成及理解提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斯拉夫”词源与斯拉夫民族文化探析
收藏 引用
《西伯利亚研究》2017年 第6期44卷 52-55页
作者:金娜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哈尔滨150018 
斯拉夫文化源远流长,其语言、艺术、宗教是欧洲文化主要的组成部分。斯拉夫民族分布于南欧、中欧、东欧、巴尔干及远东等地。斯拉夫人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和政治共同体,拥有丰富资源和极大潜力。俄罗斯民族作为东斯拉夫人最大的分支,在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词层级上说话人意义的形成因素
收藏 引用
《外语教学》2013年 第6期34卷 13-18页
作者:李洪儒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语言的意义可以区分为客观意义和主观意义,后者的核心是说话人意义。学术界一般研究语言表达式的主观意义,但对主观意义的形成却缺乏探讨。本文从说话人的交际意向和共同知识储备两个维度出发,揭示说话人意义的形成机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