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基金资助=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
1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论《儒林外史》中多重视角下的明太祖印象
收藏 引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 第2期40卷 74-80页
作者:裴宏江 孙逊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明太祖朱元璋是对明清两代有着巨大历史影响的特殊人物。《儒林外史》中涉及明太祖的评断,从社会各层面人物的视角出发,反映了一个立体多面的太祖印象,有着丰富而微妙的文化内涵,艺术地表现了康乾盛世下社会政治的真实面貌。透过小说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秋节俗主题及其戏曲演绎
收藏 引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4期39卷 98-105页
作者:翁敏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中秋节起源于月亮神崇拜。人们将圆月看作团圆之神、姻缘之神、青春之神、吉祥之神。汉代后出现"嫦娥奔月"神话故事,嫦娥后来成为中秋的节日偶像。关汉卿《望江亭》塑造了一位多情而勇敢的女性形象,她中秋夜的"智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晚清到“五四”:传教士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萌蘖
收藏 引用
文学遗产》2009年 第6期 87-98页
作者:宋莉华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端于西方儿童文学的译介,西方来华传教士对此有筚路蓝缕之功。19世纪中叶以后,传教士加强了儿童读物的编译与出版,主要包括福音小说、作为儿童文学的寓言、世界各国经典童话,不仅内容使人耳目一新,其艺术手法也与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对杜甫变体七绝的再认识——兼论与初唐七绝之关系
收藏 引用
文学遗产》2011年 第4期 45-53页
作者:刘青海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 
杜甫绝大部分七绝都作于入蜀之后,且一开始就是变体,似乎缺少由常入变的发展过程。前人认为这是杜甫学习蜀地民歌的成果,部分地说明了杜甫七绝之变的外在契机,但欲了解其变化的内在动因,需要将杜甫变体七绝放在从晋宋到初盛唐绝句的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罗入唐诗人的特征及其成
收藏 引用
《学术界》2011年 第6期 5-10,260-262页
作者:李定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 
朝鲜半岛新罗政权与唐朝的关系是朝贡册封关系,是唐代周边诸国华化最深之国。新罗入唐诗人的数量和水平,在诸国入唐诗人中均居第一。新罗宾贡诗人集中出现在晚唐。新罗国对留唐及第的器重和及第归乡后的荣耀,使得宾贡生对进士科举的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中晚唐七绝的发展趋势:徒诗艺术的扩张和深化
收藏 引用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 第1期35卷 91-99页
作者:刘青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前人大多认为,相对于盛唐七绝的主气、讲究兴象风神,中晚唐七绝则是"以意胜"或"主意"的,这一看法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七绝从盛唐到中晚唐之流变的起点。七绝的由盛唐入中晚唐同时也是七绝体制本身从以乐府体为主向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红楼梦》人物与回目关系之探究
收藏 引用
文学遗产》2009年 第4期 122-130页
作者:孙逊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回目是小说的眼睛,是小说一回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本文以《红楼梦》人物与回目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红楼梦》回目所包含的诸多信息:它不仅反映了人物和情节在小说中的轻重主次,而且体现了作者的总体构思和结构匠心,同时还保留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孤雁·哭嫁·魂归——从民俗文化的视角论历代昭君剧
收藏 引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 第1期42卷 98-105页
作者:翁敏华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上海200234 
文艺作品中的王昭君,是一个"箭垛式"的世代积累型形象。从民俗文化的视角对其几部剧作进行研究,可发现其首先具有"孤雁"的民俗意象,"昭君出塞"系列剧蕴含有民间"哭嫁"的习俗,《昭君梦》和日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西厢记》笑谑性狂欢化的民间文化品格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08年 第6期 49-56页
作者:翁敏华上海师范大学 
本文试用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研究《西厢记》三个主要人物形象的话语体系和话语交往,及剧本鄙俗化、物质化的笑谑性表现,由此揭示其狂欢化的民间文化品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宋代历史文化与文言短篇小说的流变
收藏 引用
《求是学刊》2011年 第2期38卷 125-132页
作者:李时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代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辉煌,使紧随其后的宋代文言短篇小说在很多方面显得相形见绌。但历来对宋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批评往往疏于对其进行动态的观照,也忽视了其自成格局、自成风格的一面及其中所包含的创造性成分。实际上,宋代文言短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