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本文从金融市场风险传播的时间序列分析框架出发,沿着风险传播研究视角从宏观到微观转变的时间脉络,对微观层面上的风险传播与扩散模型、网络控制修复模型,以及它们的发展做了较为详细的阐释。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发现,复杂网络建模是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有益补充,通过在微观层面上研究金融市场的拓扑结构,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风险传播与扩散的机制,能够为金融风险管控与金融市场修复提供较为合理的指导原则与实施方案。
摘要:本文利用最小生成树法构建沪深300成分股网络序列,并从网络中心性视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股票的行业属性和特质性因素均会影响网络中心性,核心股票更可能出现在有色金属、采掘、公用事业、机械设备等产业链中上游的行业。我们分别利用核心股票与边缘股票构建投资组合,发现两种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均优于市场指数,核心股票组合在市场快速上行期表现优异,边缘股票组合在市场震荡或下行阶段能够获得超额收益。我们认为将两个组合进行等权重投资,可实现指数增强的效果。
摘要: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部分规模较大、复杂度较高的保险机构因与其他保险机构关联度高而居于再保险网络的核心,决定了再保险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传播机制,对我国金融体系整体稳健性以及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为此,迫切需要对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和保险业系统性风险进行识别判断。本文将再保险市场统计意义上的结论运用到风险传染动力学模型的构建中,使校准后的模型更贴近实际,研究了再保险国际化比率、破产阈值、紧急折价抛售系数、保险赔付占保险损失比率等因素对再保险市场稳健性的影响。运用最大熵理论解决了再保险交易对手方的信息不完全问题,寻求再保险转移矩阵和我国保险业发生系统性风险时总赔付额的临界点,研究发现我国的再保险复杂网络中有可能存在再保险旋涡,部分资金规模庞大且偿付能力充足的保险公司广泛进行再保险业务,导致风险集聚,但发生再保险旋涡的概率极其低,再保险复杂网络整体上十分稳健。论文探索了再保险市场的风险传播机制,论证了"联系太紧密而不能倒"的保险机构相比于"太大而不能倒"的保险机构,一旦倒闭对再保险市场稳健性的影响更大,为识别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及早发现并防范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摘要:本文以2010—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公司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以及内部治理与外部市场环境对薪酬激励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公司代理成本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我国上市公司已经初步建立了有效的薪酬管理制度。(2)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中高管薪酬激励效应较弱。(3)外部市场环境方面,机构持股比例增加有助于改善公司委托代理问题。公司市场化程度越高,薪酬业绩相关性更强。(4)内部公司治理方面,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增加也会增强薪酬业绩的相关性。公司内部管理层权力的提升会降低薪酬业绩的相关关系。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业绩相关关系具有非对称性,高管权力的提升会加剧这种不对称性。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联动也日益频繁。在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下,研究股票市场和债市市场之间的相互联动,以及交易者之间的相互博弈,对稳定金融市场和管控系统风险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基于异质性交易者的多市场模型,研究了我国股债市场的联动特征和交易者预期的演化机制。结果发现,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条件下,不同类型交易者间的跨市场互动会使导致资产价格超调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并在此基础上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对资产价格的暴涨暴跌现象和交易者的预期波动现象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是:交易者的跨市场互动是导致股票价格和债券价格暴涨暴跌的重要原因;交易者预期对股票价格的非线性影响是造成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在大多数情况下股债市场是理性的,而在少数特定情况下股债市场是非理性的。据此,本文的研究对于监管者如何协调与稳定金融市场、防范系统风险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依据。
摘要:预期管理不是一个工程问题,而是一个策略问题,因为政策制定者和民众之间属于一种博弈双方的关系,政策制定会影响民众的预期,然而民众的预期也会影响到政策的制定。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必须预估到政策对民众可能会产生的预期变化以及做出的反应,并设计相应的调控框架。在这种管理模式中,预期管理者最重视的,不再是政策执行力度如何,而是如何有效地通过政策相关信息发布来撬动民众预期,如何与民众之间在相应的框架下进行互动。
摘要:采用复杂网络研究方法,运用收集和模拟所得到的974家商业银行的同业拆借数据构建银行间同业拆借网络,基于小微贷款规模设计风险传染模型,研究了小微贷款规模和分布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的稳健性影响。发现小型农商行存在引发系统性危机的潜在风险,小微贷款更优质、份额在商业银行系统间分布更均匀以及同业拆借网络密度更高时均能显著提高商业银行系统的稳健性。据此,提出政策性建议:增加对小微企业运营的帮扶和指导,加强对小型农商行的风险把控和监管,倡导大中型商业银行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贷款放贷门槛,以及金融市场对同业拆借网络的进一步完善。
摘要:股票收益率的可预测性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论题。根据随机游走理论,股价在短期的走势无法预测,但其中长期的收益率预测要相对简单。相关学者做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股票价格往往在上涨下跌一段时间后呈现出回归均值的趋势。首先应用自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短期和中期内,中国股市是否存在均值回归现象。以沪深300股指作为标的,在月收益率频率和日收益率频率上计算得到自相关系数,发现自相关系数在日收益率频率上呈现随机游走,而自相关系数在月收益率上则较为显著,特别是在滞后系数为一个月及两个月时,自相关系数达到-20%到-40%,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均值回归现象。在不同时间横截面上,对中国股市的均值回归幅度进行定量分析,以观察我国股市的成熟程度演变。在此基础上,根据滚动自相关系数建立市场情绪指标,用作市场回撤风险的领先指标,并在主要的股指及成分股上进行回测,取得显著超额收益。
摘要:"三个一亿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新时期城市规划工作的立足点。以连续发问的方式,首先通过分析地域结构、人口和经济规模、制度安排,揭示了中国城镇化大国模式的独特性;同时,论述了影响城市发展的演化机制——包括城市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功能与形态;最后针对有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规划转型的若干重要问题,为如何有效落实"三个一亿人"、"人的城镇化"战略,以及规划师如何审视历史性的机遇和使命,提出了初步的思考。
摘要:债券市场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伴随着近年来债券刚性兑付的打破,债券市场风险凸显。本文运用复杂网络方法,通过建立债券市场的网络,探究了债券市场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以及这种能力与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市场特征的关系。结果发现,市场参与者所面临的杠杆率限制与收益率压力会交叉影响,形成正反馈机制,从而降低债券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而市场参与者的某些主动策略可能会较大的影响上述能力。投资者面临的杠杆率限制越严格,收益率压力越大,市场流动性越差,债券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弱。完全分散化的投资者暴露于更多的风险来源中,反而降低了债券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政府在防止债券市场系统风险爆发时,应当注意市场中正反馈机制的形成,政策的实施要迅速。异质化的投资者群体有利于降低债券市场发生系统风险的可能,政府应当继续深化债券市场的改革,培养多元化的投资者类型。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