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首先应进行国家公园制度的“顶层设计”,即“建立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背景是在已经建立的上万个自然保护地的基础上开始建设的,分类体系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的既有现状,并且与现有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优化完善相结合。笔者在充分介绍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自然保护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套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的自然保护地分类方案。根据功能定位和保护严格程度,将我国自然保护地划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物种与生境保护区、自然遗迹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区6种类型,并系统阐述了各类型自然保护地之间的异同,以及分类方案与现有自然保护地的关系。与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地相比,国家公园代表国家形象,保护范围更大、生态系统更完整、保护层级更高,是最重要、最严格的自然保护地,是构成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笔者最后对下一步自然保护地的优化整合、统一管理提出了3点建议,尝试为我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