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金属矿山构造活跃且成矿环境复杂,露天与地下开采的复合扰动效应诱发采场围岩变形、坍塌、露天边坡失稳以及地表塌陷等工程地质问题,给矿山生产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金属矿山岩体移动研究技术及岩体移动理论方法经过不断的完善,在不同的矿山进行推广应用,但矿山开采方式、开采设计,灾害分析、治理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支撑。本文总结金属矿山露转地数值仿真技术与模型试验研究的优劣,阐述矿山开采岩体移动的内在机制与动态发展过程,通过金属矿山岩体活化理论、颗粒介质侧压理论、边坡双滑面挠度破坏模型、悬臂梁力学模型,分析不同地质条件下边坡及采场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和失稳机理,结合目前露天边坡先进的监测预警技术以及地下采场围岩支护与地压调控技术,总结金属矿山岩体移动安全防控措施。分析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的不足,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研究趋势,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为探究微塑料输入与秸秆添加对橘园土壤氮磷淋溶的影响,以湖北省当阳市橘园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土柱淋溶模拟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氮磷淋溶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仅微塑料输入下,微塑料输入量增加会提高土壤(TN、NO_(3)^(-)-N、NH_(4)^(+)-N和TP)淋溶量.②秸秆添加下,微塑料输入量增加,减少了土壤TN和NO_(3)--N淋溶量,提高了土壤NH_(4)^(+)-N和TP淋溶量.③微塑料输入下,土壤氮磷淋溶量的关键影响因子为土壤容重和含水量;秸秆添加下,主要受土壤碳氮含量影响;其中微塑料输入与秸秆添加均显著提高土壤pH,但其对氮磷淋溶量的路径系数未达显著相关.结果显示,聚丙烯微塑料输入与秸秆添加对土壤氮磷淋溶的影响与微塑料的输入量和是否添加秸秆有关.研究表明,微塑料的输入会提高土壤氮磷淋溶量;尽管秸秆添加条件下,可以减少由微塑料输入引起的氮素淋溶损失,但土壤磷素淋溶损失却有显著提高.
摘要: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由于其组成和结构的特殊性以及优秀的热稳定性、氧化还原性能、氧迁移率和电子离子导电性,近年来在催化剂领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将纳米多孔设计策略应用于钙钛矿型氧化物,可以在各种应用中带来新的和优异的性能。制备多孔金属氧化物材料主要采用模板法,本文综述了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的结构特征以及使用硬模板法、软模板法、生物模板法、其他模板法制备其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讨论了各种模板剂的优缺点,简要介绍了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几种应用领域,最后展望了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未来研究方向。
摘要:怒江四线刚桁拱特大桥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桥址区岸坡陡峻,其稳定性对桥梁设计影响较大。通过综合地质勘察,查明了怒江大桥两岸的边坡岩土结构及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并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天然状态下边坡开挖及边坡开挖耦合暴雨工况下桥址区岸坡的变形及稳定性,结果表明:(1)在天然工况下,预计受开挖影响的C12K左岸等子滑坡表现稳定;(2)暴雨工况下,两岸边坡应力和位移变化不大,主要表现为断层及破碎岩体带附近的应力集中以及在坡体开挖附近出现位移变形;(3)暴雨工况下稳定性系数出现一定下降,但仍处于稳定状态。通过现场施工验证对比,总结了特殊结构桥梁地质勘察工作经验,对类似案例有一定借鉴意义。
摘要:为解决现有无线检测系统无法精准有效反映温室内立体空间的环境变化情况,以及传感器节点定位误差大、硬件成本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UWB(Ultra wide band)定位的智能温室三维温湿度检测系统。系统通过一款自主设计的集成UWB定位模块的STM32F系统板对各传感器节点进行定位,并搭载AHT25型高精度传感器对环境数据进行采集。UWB主基站使用4G网络通信模块将各传感器数据及位置信息发送到上位机,并在Web端根据HTML5技术实现温室三维温湿度场可视化,完成温室三维温湿度远程检测。系统定位测试试验证明,各传感器节点精度主要集中在10~30 cm范围内,部分节点测量位置误差大于50 cm,各节点最大丢包率为2.5%,平均丢包率为1.9%,满足温室测量基本需求,对检测温室热工缺陷区域以及研究植物生长适宜环境有重要意义。
摘要:蚯蚓在自然土壤中既能促进植物氮(N)素利用、增加土壤N固持,也会导致土壤N素气逸和淋溶损失,但农田土壤中持续的N肥施用如何影响蚯蚓的这些作用却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提取了52篇文献中的202对数据,利用Meta分析从N肥类型、施肥量和施肥方式3个方面进行研究,评估N肥施用下蚯蚓活动对农田N转化的影响。总体结果表明,N肥施用下蚯蚓活动显著增加了作物生物量(地上部、地下部分别增加了12.00%、19.30%)及作物总氮(TN)含量(地上部、地下部分别增加了20.35%、21.06%),显著增加了土壤可利用N(9.16%)、微生物生物量氮(MBN,23.19%)及脲酶活性(23.73%),但与此同时也导致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和N淋溶增加了16.41%和16.15%。蚯蚓活动对不同肥料类型、施肥量及施肥方式下土壤N转化过程的影响不同。有机-无机N肥配施时,蚯蚓活动对作物生物量和TN含量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分别增加了17.90%、18.03%;地上部、地下部TN含量分别增加了37.62%、25.76%);无论N肥施用量为多少,蚯蚓活动均显著增加了作物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上部TN含量,但对其他指标无显著影响;N肥深施时,蚯蚓活动显著增加了作物生物量(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分别增加了16.75%、22.75%)、TN含量(地上部、地下部TN含量分别增加了33.24%、27.62%)和微生物活性(MBN、脲酶分别增加了27.87%、28.21%),而N肥表施时,蚯蚓活动仅显著增加了土壤可利用N含量(17.56%)和脲酶活性(9.03%)。蚯蚓活动显著增加生态系统多功能性(5.93%)。N肥深施相比N肥表施更有助于充分发挥蚯蚓在农田土壤N转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而N肥类型和施用量对蚯蚓诱导的N转化过程的综合作用并无显著影响。
摘要:为了建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巢式RT-PCR方法,试验通过对我国近5年流行的BVDV毒株的全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选择BVDV的保守5′端非编码区(5′UTR)片段作为靶点,设计巢式RT-PCR引物,对内外套引物进行筛选,优化反应条件,并分析建立的巢式RT-PCR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利用该方法对172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并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巢式RT-PCR方法的敏感性为1.8×10^(1)copies/μL,敏感性是仅使用一对引物进行一轮PCR扩增的100倍;该方法对BVDV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与水疱性口炎病毒(VSV)、猪瘟病毒(CSFV)、口蹄疫病毒(FMDV)、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及蓝舌病病毒(BTV)均无交叉反应。从172份临床样品中共检出27份BVDV阳性样品,阳性率为15.70%,与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比较,符合率为81.82%。说明试验建立的BVDV巢式RT-PCR方法特异性、敏感性较好,可作为基层检测机构中诊断BVD的辅助检测方法。
摘要:【目的】建立耐盐闽粤石楠组培快繁技术体系。【方法】以耐盐闽粤石楠实生苗茎段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和方差分析,探讨外植体最佳灭菌处理、腋芽诱导、不定芽增殖和生根培养的最佳培养基。【结果】耐盐闽粤石楠带芽茎段的最佳灭菌方法为洗衣粉漂洗20 min、流水冲洗60 min、75%。乙醇灭菌10 s、0.15%氯化汞灭菌3 min,无菌水清洗5次,外植体成活率最高、为76.67%。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2mg/L NAA+30 g/L蔗糖+5.5 g/L琼脂,有利于腋芽诱导,此培养条件下诱导率为73.33%,平均萌芽数1.03个,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不定芽叶绿色,长势较好;最佳增殖培养基为1/2MS+2.0 mg/L 6-BA+0.5 mg/L NAA+30 g/L蔗糖+5.5 g/L琼脂,有利于不定芽增殖,此培养条件下增殖系数达3.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不定芽分化多,叶色绿,长势良好;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4 mg/L IBA+30 g/L蔗糖+5.5 g/L琼脂,有利于不定芽生根,此条件下培养60 d生根率为87%,平均根数6.22条,平均根长3.78 cm,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根系健壮。【结论】初步建立耐盐闽粤石楠组培快繁体系,为沿海滩涂利用提供种苗支持。
摘要:为解决山区高速公路特长隧道辅助通道设计中方案比选多、工作繁琐及技术要求高等难题,结合多座特长隧道设计与咨询实践,研究和总结辅助通道及地下联络道的总体方案、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辅助通道方案应从辅助施工和运营通风2个角度出发,综合比选后确定。2)对较小交通量隧道,火灾工况下烟雾行程可适当突破5000 m,采用全射流纵向式排烟。3)提出的中置式地下风机房方案可减少约45%的地下洞室工程规模,有效降低施工风险和工程造价。4)采用互补式通风可有效降低土建规模,且运营费用低。
摘要:为明确在不同条件下植被过滤带对地表径流氮、磷的阻控规律,分别构建百慕大、马尼拉、高羊茅、玉龙草等4种植被过滤带和裸地对照组过滤带,通过模拟3种污染物浓度和3种水力负荷强度的径流,探讨不同草本植被过滤带对表流和渗流中的氮、磷的阻控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植被过滤带显著提高土壤系统对径流以及来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的拦截能力,在3种水力负荷强度下,百慕大、马尼拉、高羊茅、玉龙草和裸地对照组的平均径流拦截率分别为56.10%,54.28%,63.16%,60.53%和39.10%,4种植被的径流拦截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种植被覆盖均显著降低表渗流量比,提高土壤的入渗能力;水力负荷强度的提高降低植被过滤带对NH_(4)^(+)—N和TP的去除效率,但植被过滤带去除率降低的幅度小于对照组;在一定范围内,渗流中TN、NO_(3)^(-)—N和TP的去除率随着来水中氮、磷浓度增加而提高;在一定的水力负荷下,根冠比越低的植被削减径流的能力越强。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