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基金资助=内蒙古艺术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田野调查’名栏工程项目”阶段研究成果"
28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西辽河上游彩绘岩画的田野考察及研究
收藏 引用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3年 第1期20卷 15-22页
作者:吴甲才 吴迪 董立军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翁牛特旗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内蒙古赤峰乌丹024500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组成西辽河上游彩绘岩画调查组,从2015年5月起至2022年9月止,先后6次,对西辽河上游三处彩绘岩画点进行了田野考察,共发现、核实、整理出194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域外手工品跨境传播的一个典型案例——以内蒙古非遗项目“俄罗斯族纺织技艺”为考察对象
收藏 引用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2年 第4期19卷 22-32页
作者:程香钰 陶雯 王中华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30 内蒙古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30 内蒙古额尔古纳022250 
“俄罗斯族纺织技艺”手工艺品的产品功能和艺术美感,体现着俄罗斯民间手工艺人对美的感悟和编织技艺的创造,她们将这项编织技艺,在现实生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达到艺术与生活相融合的境界。本文主要针对俄罗斯族女性将“俄罗斯族纺织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再语境化:“旱船会”的田野考察及展演型表演情境探讨
收藏 引用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3年 第1期20卷 5-14页
作者:刘丽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本文在扎实的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分析,运用表演理论模式,探讨河北省涿州市高官庄镇上庄村作为传统民俗艺术事象的“旱船会”,在社会发展的新媒介传播空间中所生发出的一种新的传承模式,即“展演型民俗艺术”。笔者试图围绕这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徽州女祠清懿堂砖雕艺术田野考察及研究
收藏 引用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3年 第3期20卷 59-66页
作者:杜媛 孙玲玲安徽工程大学设计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徽州祠堂是徽州地区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徽州人文思想的高度物化。坐落在安徽省歙县棠樾村西端的清懿堂,作为徽州女祠的典型代表,其建造面积宏大,气派非凡,堂内砖雕的雕刻题材亦十分丰富,特别是八字墙的整幅砖墙,以象征性的图案装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内蒙古二人台民间戏班现状调研--从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二人台小班”个案谈起
收藏 引用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3年 第1期20卷 32-43页
作者:刘玉欣 董波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广州大学音乐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二人台,是流行于晋、陕、蒙、冀四省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其产生的源头,与明末清初“走西口”的流民文化不无关联。由于地缘时间等时空因素,当下四省区二人台的发展,彼此之间既有共性关联,又互有区别。内蒙古地区的二人台艺术,是游牧文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游神”仪式中“大神尪”手工制作技艺的田野调查研究——以福建福州长乐后团“塔骨”手工制作技艺为例
收藏 引用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3年 第3期20卷 5-13页
作者:林枫 郑玉玲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漳州363000 
历史学、艺术学等方法相融合的研究认为,福建福州长乐区“塔骨”的整体身型构造保留着扮傩表演的基本特征。从形象打造上注重雕刻面具(头筒)在游神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在身架上贴合了表演艺阵的动作范式,从而在动静结合中引发民众的崇拜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广宗寺“歌舞会供表演仪式”考察与内蒙古草原文化“在地化”的渗入与发展
收藏 引用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4年 第1期21卷 5-12页
作者:马丽娜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藏传佛教在蒙古高原传播的过程中,为适应蒙古民族独特的人文氛围和地理环境,在藏传佛教寺院的基础建设、法会仪式、文化表达等方面做了一定的调整。本文以内蒙古阿拉善广宗寺“歌舞会供表演仪式”为调研分析个案,通过对该表演仪式中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纳西族纸牌画签占卜的田野调查及分析研究--以丽江市塔城暑明村为例
收藏 引用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2年 第3期19卷 27-38页
作者:朱永强昆明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纸牌画签占卜是纳西族民众生活聚居区广为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里,纸牌画签占卜与其他多种东巴文化形式一起,满足着纳西族民众的各种文化诉求,与此同时,也维系着纳西族社区“意义之网”结构的完整。然而,随着时代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内蒙古乌拉特民歌演唱中的数字观念及文化象征——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白彦花田野考察为例
收藏 引用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4年 第2期21卷 33-41页
作者:安格丽玛 哈斯巴特尔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200 
内蒙古乌拉特草原地区的传统民歌演唱习俗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即运用数字“3”或“9”作为组歌的主要结构进行演唱,这一习俗深深植根于当地民众对自然世界万物变化的细致观察以及他们深厚的数字观念之中。近代著的音乐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传统芦笙制作田野观察与研究(下)
收藏 引用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2年 第4期19卷 13-21页
作者:杨云惠昭通学院艺术学院云南657000 
滇东北昭通市大关县天星镇苗寨的王氏传统六管芦笙制作,在滇黔川交界一带已有百多年的历史。第五代传人王杰锋制作的芦笙,于2006年成功申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王杰锋本人于2007年也在国家级传承人行列中榜上有,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