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基金资助=内蒙古艺术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田野调查’名栏工程项目”阶段研究成果"
28 条 记 录,以下是21-30 订阅
视图:
排序:
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传统芦笙制作田野观察与研究(上)
收藏 引用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2年 第3期19卷 39-52页
作者:杨云惠昭通学院艺术学院云南657000 
滇东北昭通市大关县天星镇苗寨的王氏传统六管芦笙制作,在滇黔川交界一带已有百多年的历史。第五代传人王杰锋制作的芦笙,于2006年成功申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王杰锋本人于2007年也在国家级传承人行列中榜上有,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六代苗族制笙家族传统技艺的田野考察与多重文化身份研究(上)——以滇东北次方言苗族王氏家族的芦笙制作为研究对象
收藏 引用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4年 第2期21卷 12-24页
作者:杨云惠昭通学院艺术学院云南昭通657000 
滇东北次方言苗族民间艺人王杰锋的苗族传统芦笙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王氏家族的芦笙制作,到王杰锋之子王爱华这一辈人,已经传承了六代。王氏独到的簧片改良、牢固的树皮箍、自然衔接不漏气的穿管技术等,使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手工实用印章的现状考察与传承研究--以广东省非遗项目“印章镌刻技艺”的田野调查为例
收藏 引用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3年 第1期20卷 23-31页
作者:邹佳升 刘英 丁明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汕头市岭东印章文化研究院广东汕头110097 
印章镌刻,是广东潮汕地区特有的民间手工实用印章制作工艺,在中国印章文化产生的早期,已有雏形,其后,历经千年的历史发展,至今绵延不绝。印章的使用与镌刻,当起源于中原腹地,后随人口流动南迁,进入岭南地区,再入梅州、潮州,最后落脚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贵州苗画的田野考察与研究--以黔南州龙里县平坡村苗画为例
收藏 引用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2年 第3期19卷 53-63页
作者:周杨 刘剑贵州大学美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生活在中国西南边陲的苗族,在历史上本无独属于自己的绘画艺术种类,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平坡村的苗画,是晚近才被社会和学界发现并认可的苗画奇葩。从苗画的发轫、成长及传承的发展路径来看,平坡苗画应是受到汉民族年画艺术的启迪并在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间传统龙窑技艺的艺术民族志研究——基于福建省德化县蔡径村龙窑的田野调查
收藏 引用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3年 第4期20卷 47-56页
作者:韩馨贵州大学美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福建德化地区生产的陶瓷,从宋元时期开始,便由“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龙窑是一种利用山麓斜坡之地而建筑的长条形窑炉,因其斜卧之形如同一条匍匐的长龙而得。德化蔡径村的月记窑,作为一个被淹没在瓷都历史长河的地方民窑,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内蒙古地区传统毡靴工艺的田野调查报告
收藏 引用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4年 第1期21卷 13-20页
作者:郝水菊 郭继业内蒙古农业大学材料科学与艺术设计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 内蒙古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传统毡靴是草原民族冬季御寒的典型用品,在内蒙古地区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本文将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吕树花毡靴作坊作为田野调查对象,跟踪现场制作过程,以文字、图片的方式详细记录传统毡靴的场地、材料、工具、工艺等生产条件,并将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青海玉树囊谦藏式黑陶技艺传承的田野调查与产业开发研究
收藏 引用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3年 第4期20卷 38-46页
作者:杨桂香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青海西宁810000 
囊谦藏式黑陶作为青海省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政府的关注与扶持。由散落在民间的手工制作作坊,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量化生产企业。但在产业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囊谦藏式黑陶如何跟上时代步幅,开发出更具时代特色的黑陶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内蒙古乌拉特地区蒙古族四胡传承的田野调查——兼论民间与专业非遗传承的异同得失
收藏 引用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3年 第3期20卷 40-49页
作者:康正卿 崔玲玲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海淀区100081 
本文建立在田野访谈并结合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口述史研究的方法,以内蒙古乌拉特地区蒙古族四胡的“民间”和“专业”两大传承链条为抓手,对当地蒙古族四胡多样化的传承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基于两大链条的非遗传承人与受业者在习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