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滴灌因其精量、可控而被认为是再生水最安全、可靠的灌溉方式,然而再生水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营养盐分、有机物、微生物等物质使得灌水器堵塞机理变得更为复杂,堵塞风险也大幅度增加。该文在对灌水器堵塞物质-生物膜结构、组分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基于生物膜组分:干物质量(DW)、磷脂脂肪酸(PLFAs)和胞外聚合物(EPS)含量与灌水器堵塞程度之间显著的"S型曲线"关系明确了生物膜形成是诱发灌水器堵塞的根本原因。灌水器堵塞过程中表现为:再生水中微生物首先在滴灌系统毛管内部固定形成生物膜,并不断摄取、消耗水中的底物和营养物进行新陈代谢,分泌大量的胞外多聚物,并依靠胞外多聚物的黏性不断吸附微生物及固体悬浮颗粒物而引起生物膜不断形成、生长与脱落以及堵塞沉积物的不断聚集,而最终导致灌水器堵塞。从流道结构形式与几何参数、水体颗粒物特性、近壁面流动剪切力、灌溉水质以及灌水频率五个方面阐述生物膜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并分别从灌水器流道结构优化(增强流道自清洗能力,促进生物膜脱落)、抗菌材料开发(抑制微生物附着)、化学加氯、微生物拮抗与生长群体响应、微纳米气杀菌等多个角度出发提出了以生物膜形成为靶向目标的灌水器堵塞控制技术体系。最后从滴灌灌水器内部附生生物膜的水动力学-微生物学耦合作用机制研究、滴灌灌水器堵塞预报的综合模拟模型构建及灌水器设计参数合理阈值确定、协同考虑灌水器堵塞清除效应与土壤质量健康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堵塞控制模式建立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再生水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控制领域未来急需解决的问题。
摘要:为了获得具有良好免疫活性的基因工程抗原蛋白,利用毕赤酵母真核表达系统,表达猪传染性胃肠炎(河北分离株)的纤突糖蛋白。根据Gen Bank TGEV S基因设计一对引物,经PCR扩增出长2.2 kb的目的基因S,将S基因亚克隆于p PIC9k载体,转化TOP10感受态,PCR、酶切鉴定阳性克隆,SalⅠ线性化重组穿梭质粒pPIC9k-S,然后电转GS115感受态,利用G418抗性进行多拷贝整合子初步筛选,提取基因组并做PCR鉴定,得到阳性菌株,经诱导发酵后,上清发酵液经SDS-PAGE电泳检测,显示获得分子量为82 kDa左右的目的蛋白,同时用Western-Blotting检测到一条特异的目的条带;用目的蛋白免疫小鼠,ELISA检测免疫S蛋白小鼠血清抗体效价为1∶100,表达蛋白具有免疫活性。
摘要:根据波导器件耦合对接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利用 U SB技术设计开发了耦合对接设备的 USB接口。从功能要求方面考虑 ,进行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及开发 ,使 USB接口在系统配置和连接 ,控制系统供电和功率消耗 ,数据传输的快速、稳定性方面达到要求。设计中综合考虑软件和硬件的功能 ,提高控制系统的集成度和实时性 。
摘要:讨论了数据仓库、数据库知识发现和分布式对象的概念和技术,提出了一种集成化的IDSS(InteligenceDecisionSupportSystems)的开发环境,将传统的DSS四库结构与数据仓库相结合,把数据挖掘作为一种特殊的模型应用于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同时,在系统实现上采用分布式对象技术,实现接口规范和应用程序相分离.最后进一步对数据仓库的设计与实现及数据库知识发现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介绍.
摘要:《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中弹性支点法首先计算围护结构的变形,然后再根据围护结构的变形计算锚杆轴力和围护结构的内力.然而在计算围护结构变形时存在3个方面的不足:首先,如何合理的考虑预应力锚杆刚度及其随开挖深度的变化规律;其次,施加预应力工况下的变形计算模型合理性;最后,土方开挖前后的变形均为独立受力体系的总变形而非变形增量之和等.通过分析这些不足之处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案,可使基坑围护结构变形计算更合理、更符合实际变形,使变形计算过程和原理更清晰,有助于基坑支护设计人员对围护结构变形计算结果的理解和合理应用.
摘要:动态视频的超分辨率复原中,连续各帧图像间的精确匹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最小二乘仿射块匹配的图像配准方法。首先定义了一个指标Dmv来衡量图像的整体和局部匹配效果,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一种多尺度块选择机制,根据图像的运动情况选择匹配块大小,以兼顾图像中运动平坦和非平坦区域的匹配效果。与传统的块匹配方法不同,该文采用基于仿射模型的最小二乘配准方法实现各图像块的匹配,并通过修正步长的归一化处理解决了不同大小图像块在匹配时的收敛问题,从而在提高参数估计精度的同时降低了算法的运算量。最后,通过实验对算法的匹配性能及其对超分辨率复原算法整体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实现更为准确的运动估计,当用于最大后验概率MAP超分辨率复原算法时,能够进一步有效提高算法的复原性能和实现速度。
摘要:为了提高地基合成孔径雷达(ground-bas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GB-SAR)边坡监测效果与失稳预测能力,在广东省某石灰石矿山架设地基雷达,开展实地监测试验,结合矿山地质条件与监测数据研究不同类型的岩体变形演化特征,根据变形特征选择位移最大点的监测数据利用速度倒数法进行失稳预测。通过分析典型案例的监测数据来优化速度倒数法的算法,进而对矿山试验数据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分析雷达三维模型变形图的局部位移差异,能够初步判断边坡岩体的变形破坏方式;适当增大移动平均滤波法的移动时间周期C,能够更早地发现灾害征兆,更好地识别岩体加速变形阶段及临滑阶段。研究结果可为基于雷达的滑坡预测提供参考。
摘要:采用脉冲激光沉积(PLD)方法在Si(100)衬底上成功制备了具有上下转换的Er∶YbF3转光薄膜。研究发现,所制备的Er∶YbF3转光薄膜实现了上下转换两种机制的结合,能有效地把紫外光和红外光转换到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最佳响应范围内的656 nm处。进一步分析了衬底温度对薄膜相结构及光学性能影响的物理机制。当衬底温度高于500℃时,薄膜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结晶性变强,但有杂相生成。研究结果表明,Er∶YbF3转光薄膜的光学性能在衬底温度为500℃时最佳,有望应用到非晶硅太阳能电池上使其光电效率提高。
摘要:针对重载货车下坡制动负荷过大的问题,基于永磁涡流制动原理提出一种制动力矩可无级调节的永磁涡流缓速器,用于车辆辅助制动.通过有限元法对永磁盘和涡流盘吸力特性进行分析,设计了制动力矩调节机构.通过建立永磁涡流缓速器数值分析模型,应用有限元仿真软件JMAG-Designer分析了缓速器的电磁场分布,并得到了制动力矩与转速变化的关系.通过分析温度对涡流盘材料电磁特性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出了制动力矩随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试制了Φ485 mm×255 mm永磁涡流缓速器样机,对不同气隙的数值仿真数据和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并对缓速器不同涡流盘材料时的制动特性进行了台架拖动试验.结果表明:低速时数值仿真和台架拖动试验数据吻合较好.永磁涡流缓速器持续制动特性试验表明,在82 s内涡流盘表层温度上升了158℃,制动力矩下降了34.8%.
摘要:丁二炔类材料(diacetylenes)由于其独特的聚合方式(即拓扑化学聚合,topochemical polymerization)以及聚合后形成的共轭高分子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学、非线性光学等特性,很早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当然,不是所有的丁二炔类化合物都能发生晶体内的拓扑化学聚合反应,这需要丁二炔单体分子在固态下首先要满足一定的分子堆积结构,同时还需要有合适的外界条件,譬如加热、光照、?射线辐射等条件来刺激该反应的发生.本文从分子结构的设计合成和超分子化学结构的构建两个角度出发,系统总结了能够实现丁二炔类材料发生晶体内拓扑化学聚合的各种策略,讨论了相关丁二炔类化合物的反应特性及反应后的分子结构特征,最后简要介绍了聚丁二炔类共轭高分子材料在光、电、传感等领域的潜在应用.通过本文对丁二炔类材料拓扑化学聚合行为研究的系统总结,希望能够再次激起化学工作者对于利用拓扑化学聚合反应来制备共轭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兴趣,从化学合成的角度进一步发展一些新的可发生拓扑化学聚合反应的单体分子结构单元,丰富该类材料体系,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