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基金资助=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蹈文化基地“中国舞蹈学科理论体系”项目"
1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民族的身体、艺术的表达、科学的训练——纯正身体文化基因探寻与传统舞种专业建设
收藏 引用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年 第1期 1-4页
作者:高度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北京100081 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 
文章以纯正身体文化基因探寻下的传统舞种专业建设思考为切入点,反思当下传统舞种专业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当下建构"内生现代化与传统延续性"并重,具有国家文化形象高度标识的身体文化基因的可能性,以此实现国家和民族的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汉画羽人杂舞探究
收藏 引用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年 第3期 52-61页
作者:刘建 梁思思 郑琪北京舞蹈学院北京100081 武汉音乐学院武汉430060 北京歌剧舞剧院艺术生产部北京100078 
舞蹈分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前者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手舞足蹈,如敦煌莫高窟第98窟的"酒肆舞蹈图";后者是虚拟的艺术品,如敦煌飞天,带着佛教形而上的追求。汉画羽人可以能同时扮演两者的角色,只是其形而上的追求在儒道两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音乐民族志对于人类学学科的价值和意义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9年 第5期 121-127页
作者:王建民 曹静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音乐民族志不仅是民族音乐学学科发展和实现理论突破的基石,也是将民族音乐学与普通人类学或者社会文化人类学本体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重要纽带。音乐是重要的文化感知方式、表达形式和表征媒介,音乐民族志研究在切入角度的拓展和变化过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家国情与岭南风:舞剧《醒·狮》的民族审美建构
收藏 引用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年 第6期 29-34页
作者:董超 朱律东华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抚州344000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北京100086 
民族舞剧《醒·狮》以中国非遗(醒狮)、中国功夫(南拳)、中国民间艺术(南狮)等本土技艺为元素建构舞剧的表意意象,通过岭南地域族群的生活经验表达中国人普遍接受的爱国情感,用舞蹈的肢体语言建构舞剧的舞台意象及符合民族文化特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性别视角下的京族哈节仪式舞蹈表演分工类型
收藏 引用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1年 第4期 97-106页
作者:张占敏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哈节是京族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历时7天时间中,以祭仪和歌舞贯穿始终。哈节中有5种舞蹈,即敬酒舞、进香舞、献花舞、花棍舞和天灯舞,分别嵌入在不同的仪式中,通过两性合作形成了鲜明的“男祭女舞”角色分工特点。本文在氵万尾村京族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高棉古典舞重建对中国古典舞的启示
收藏 引用
《艺术广角》2020年 第3期 54-62页
作者:刘建 李伟楠北京舞蹈学院 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建设发轫于中国戏曲和西方芭蕾,对于中国古人讲求的“左图右书”(历史图像与文献)没有太多的注意,因此,形成了今天“墙上芦苇”的状况,既不能在视觉直观中清晰地寻找到原型,也难以在文化深层引发思想与情感的共鸣。2015...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寻找图像中的乐舞——中国古典舞的一条建设路径
收藏 引用
《艺术广角》2020年 第6期 79-87页
作者:吴雪梅 刘建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北京舞蹈学院 
在布尔迪厄的区隔理论中,古典舞属于精英艺术,品味精微,且具有“合法趣味”[1],是民族和国家的身份表征。作为社会阶层区隔的重要手段,古典舞也由此区别开民间舞、现当代舞和流行舞等,换言之,后者的存活与转化,皆与古典舞的“合法状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观念冒险中的中国古典舞重建实践——以汉画舞蹈重建为例
收藏 引用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20年 第1期5卷 66-72页
作者:刘建 张译文北京舞蹈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 
当代创造的中国古典舞走到今天,应该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所反思、判断与展望。于此之中,观念的冒险是首要的,它会构成某种理论形态,由此展开对实践形态的探索—而不能再反向跟在盲目实践的身后充当"后设理论"。本文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性别研究综述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0年 第3期 164-169页
作者:杨秀明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北京100081 
性别视角在近年来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逐渐受到关注。传统舞蹈是以两性身体为根本载体的动态艺术,通过对中国“非遗”传统舞蹈类性别研究文献的检视,结合“非遗”传承人的空间和性别结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相关研究虽然已经取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动作的隐喻:游牧文化的身体记忆——以纳西族葬仪舞蹈“热美磋”为例
收藏 引用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1年 第2期35卷 76-83页
作者:冯莉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北京100083 北京舞蹈学院北京100081 
身体记忆是历史积淀的身体意识,它连接着部族的生活方式及精神意念,意味着集体性的心理共构和身体图式。"藏彝走廊"纳西族丧葬仪式舞蹈"热美磋"的动作形态、身体语言,保留了游牧社会日常动作而促成的人体运动动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