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通过在线考试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提出了基于构件的系统设计方法。阐述教师和学生两个功能模块的设计,设计出“试卷混排”和“防止重复交卷”两个构件。最后通过系统的良好运行,验证了系统设计思路的正确性。
摘要:V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是教与学的同步过程,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根据该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多元化教学。通过"一个方向、两个平台、多元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的自觉性。经过我校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摘要:文章依托自然地理学这门专业课程,系统探索思政教学的生成路径。在思政教学设计原则下,挖掘和筛选自然地理学思政案例,并以具体案例加以说明,通过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进行思政隐性课程的教学实践,并评估了课程的思政教学成效。最后总结了思政教学的特点:细致性、联动性、成效可考核性以及前瞻动态性。
摘要: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采取“先讲后做”的方式开展,学生理解实验原理、熟练实验操作的时间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在知识结构、理解能力与动手能力间的差异,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科学实验观和思维观的养成。在本文中,作者结合南京农业大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现状,介绍了小组合作式“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即以“学习小组”为主体,开展纸质教材和线上资源的交互自主学习、翻转课堂为主体的线下“融合式”教学。教学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能有效促进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操过程的记忆和理解,使学生的思维锻炼和总结能力有明显的提升。
摘要:学生科研技能培养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科研技能素质应包括团队精神以及文献资料信息获取、科研计划设计、科研仪器操作、结果分析、总结与报告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实施SR T 计划是成功进行园艺学科大学生科研技能培养的关键环节,应从加强项目指导与监督、实行导师制、坚持实验室开放等方面,确保SRT 计划高效实施,促进本科生科研素质的提高。
摘要:为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与监控,提高毕业论文管理信息化程度,基于J2EE开发了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了毕业论文的选题、任务签订、开题、中期检查、论文提交、指导、评阅和论文答辩等相关环节,构建了系统的E-R图与逻辑结构,最后编程实现。经实践应用,该系统方便、实用,稳定性好,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摘要:实践教学在农科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和创新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据当前农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结合南京农业大学实际,构建了农科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三层次、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该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为高校农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
摘要:本文在对江苏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机制,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强化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建立全程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加强就业指导的专业建设,逐步实现就业指导的职业化、专家化。
摘要:在新工科建设及工程教育认证的大趋势下,提升毕业设计环节在学生整体培养中的地位,从而进一步强化毕业生的工程理念、工程素养和工程能力培养,是提高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南京农业大学计算机系通过长时间的探索,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毕业设计管控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摘要:加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但目前我国农林院校在通识课的设置上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严重制约了通识教育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农林院校的通识课程应当兼顾"通"和"专",以充分体现农林院校的办学特点,并符合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和要求。目前在农林院校开设"农业法律和政策"这一通识课程不仅是依法治国方针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可以优化我国高校农业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机制,而且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农业法律和政策"通识课在农林院校的开设,应在课程方案上进行合理的安排,对课程性质、教学任务和要求、所占学分、教学具体内容和环节以及教学方法等加以精心设计,从而有效实现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