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超软土固结特性在吹填土地基处理设计中至关重要,针对"浅层真空预压加固处理"前后的超软土开展室内分级加载固结试验,研究了不同状态、不同方向下超软土的固结特性以及固结系数随固结荷载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超软土在低应力水平下,固结系数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随着固结压力的增加,固结系数虽有所增加,但增量比逐渐减小;与正常沉积土不同,超软土的径向与竖向结构屈服应力的比值明显大于正常沉积土;当固结压力超过结构屈服应力时,超软土的径向固结系数与竖向固结系数相差不大,这一特点与正常沉积土有较大的差别。
摘要:膨胀土广泛分布于我国安徽、河南、云南等地,因其具有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的特性,给各类建筑物的健康运维埋下了安全隐患,加之复杂环境的影响,为膨胀土地区的工程建设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损失.近年来,为降低膨胀土区域工程建设的相关损失,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综述了膨胀土在干湿循环、冻融循环、干湿-冻融耦合循环3种环境下的工程特性演变.基于渗透性试验、吸水膨胀试验和三轴剪切等试验方法,分析探究了膨胀土在演变过程中物理性质和力学行为的变化规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分析、水蒸气吸附-脱附试验等技术研究了环境因素对膨胀土的微观结构响应特征.此外,从膨胀土抗剪强度、内摩擦角、黏聚力、微观孔隙的变化以及裂隙的生成等角度,归纳了膨胀土在复杂条件下宏/微观物理化特性的转变.针对不同自然环境,从酸雨环境、暴雨影响和温度变化3方面总结了膨胀土的特性演变,剖析了其微观结构的变化机理.未来研究将有望进一步揭示膨胀土的复杂行为机制,提升对其在工程中表现的预测能力,为膨胀土的安全应用和工程设计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技术保障.
摘要:隧道断面内临时格栅或型钢支撑的拆除,会打破结构系统原有的平衡。特别是在大断面浅埋隧道中,如果临时支撑拆除方式和时机不当,会造成初期支护变形过大或局部内力超过承载极限而发生安全事故。文章以某土岩复合地层中大跨度浅埋暗挖车站为例,通过建立三维模型,主要模拟了拱盖法施工的大断面隧道纵向撑拆过程,分析了不同拆撑顺序以及单次拆撑长度对隧道结构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选择交替拆撑顺序和单次6 m的拆撑长度,对拱顶沉降和地表沉降等周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施工更为安全。最后根据数值计算结果提出了拆撑引起成地表沉降控制标准的建议值,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摘要:为解决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建设过程中支护结构破坏、围岩大变形等问题,依托地处炭质板岩地层,具有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发育、埋深大、地应力极高等特点的木寨岭特长公路隧道工程,对隧道围岩NPR锚索支护方案进行研究。首先,采用原位试验、现场勘察和室内试验方法,对其地质条件及破坏成因进行分析;然后,利用自主研发的高预紧力恒阻大变形锚索(NPR锚索)材料,设计出一种能够控制公路隧道围岩大变形的NPR锚索综合控制体系;最后,使用该控制体系在现场进行工业性试验,通过对NPR锚索加固区的围岩变形量、钢拱架应力和NPR锚索受力进行实时监测,分析NPR锚索支护方案的围岩控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NPR锚索“非对称布设和长-短锚索组合搭配”的综合控制体系,能有效控制隧道围岩初期支护大变形难题,最大变形量从2936 mm控制到240 mm以内,消除了初期支护侵限、开裂等破坏隐患,控制效果显著。
摘要:利用单向固结仪,对天津滨海中心渔港地区真空预压处理后和未处理两种类型吹填场地的地基土进行一系列一维压缩次固结试验,获得应变、应力、孔隙比和时间关系,对比分析其次固结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荷载的增大,次固结系数Ca先增大后减小,其中已处理土样Ca增长幅度很小,增长了14%;未处理土样Ca则大幅增长了11倍;次固结系数随含水率增大呈上凹形非线性增长,与压缩指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随时间的增加均呈对数下降趋势。次固结特性受土样高度和排水条件影响明显。所提出的适用于吹填场地基土特性的次固结系数模型及变形预测方法简便实用。通过与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基于该模型计算的Ca值和次固结变形量均拟合较好,能够较好地模拟吹填场地基土的变形特性。
摘要:以上海机场联络线3标为工程背景,对大直径盾构隧道中隔墙的作业过程及误差控制进行研究。首先,根据设计方案和施工情况,对中隔墙的整体施工流程进行梳理。其次,确定了中隔墙的安装方法,同时针对中隔墙安装精度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既提高了中隔墙的施工效率,又具有安全稳定、成本低且易推广等特点。最后,选取部分中线拼装偏差测量数据,对中隔墙安装时的精度控制效果进行A类不确定度分析。结果表明:中隔墙的旋转中心距离中隔墙底部为4034 mm,中隔墙的抬升高度为1838 mm。对第995、1000、1005环的中线偏差数据采用A类不确定度予以评判,测量结果分别为1.05、2.05、3.06 mm,检测的次数各为20次,自由度为19,置信概率95%,测量精度很高。
摘要:为探讨吹填超软土的固结特性以及含水率与加荷比对次固结系数的影响规律,利用改装后的低压固结仪和常规的高压固结仪进行了分级加载固结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正常沉积重塑土的固结系数随着固结压力的变化整体上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而超软土则表现为"S"型,即在低应力水平作用下,超软土的固结系数呈现下凹型增长;之后随着固结压力的增加,固结系数近线性增长,但增量比逐渐减小。与正常沉积重塑土不同,超软土的次固结系数随着固结荷载的变化存在峰值;加荷比对超软土次固结系数影响较大,较小的荷载增量可降低次固结系数;超软土及正常沉积重塑土的次固结系数均表现为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