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通过对三山岛金矿新立矿区的典型采场进行现场调查及部分冒顶位置现场勘察,发现采场顶板冒顶破坏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一种"倒三角形式"的破坏,即顶板受节理构造影响存在危岩体。为了解决这一顶板冒顶问题,对采场岩体结构和力学性质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应用块体滑动理论,分析危岩体所处开挖面及不连续面构成一共点图案,临空锥所在的那一部分称为判断面,搜寻判断区外的切割锥,分析巷道顶板块体滑动的模式和安全系数,为巷道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保证矿山安全生产。
摘要: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 ,对沙地玉米的水肥因子进行了量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试验条件下沙地农田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 6 7.2 % ,施用尿素 5 2 .5 g· m- 2 和施用磷肥 36 .7g· m- 2 时 ,可以获得1.32 kg· m- 2 的最高产量。影响玉米产量形成的敏感因子首先是氮肥施用量 ,其次是土壤相对含水量 ,而磷肥施用量对玉米增产效果不明显。玉米的产量 (Y)与土壤相对含水量因子 (X1 )、氮肥施用量因子 (X2 )和磷肥施用量因子(X3)的关系为 :Y =5 .16 +0 .15 1x1 +0 .2 84x2 - 0 .182 x3+0 .199x1 x2 +0 .40 3x1 x3-0 .2 15 x2 x3- 0 .193x12 - 0 .415 x22 - 0 .0 0 2
摘要:根据三门峡水库投入运用以来 3 6年下游河道的实测资料 ,分析了各种水沙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特性 ,总结了低含沙非漫滩洪水、中含沙非漫滩洪水、较高含沙非漫滩洪水、高含沙洪水、一般含沙漫滩洪水及非汛期河道的冲淤规律和各河段的相互调整关系 ,指出了各河段冲淤最严重的洪水类型 ,确定了各河段冲淤平衡的临界条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水库调水调沙过程中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摘要:回顾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以来水库减淤运用的研究情况 ,总结以往的经验 ,结合当前的实际 ,对水库减淤作用、水库运用方式与分阶段运用、主汛期调水及运用方式的动态研究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分析论证了调水调沙与拦粗排细、近期调度与长远分析、小浪底工程与其他治黄工程建设等问题的辩证关系。提出水库初期运用应以调水为主 ,其后逐步抬高运用应与适时降低水位冲刷相结合。要及时总结经验 ,不断跟踪研究 ,及时合理调整运用方案。
摘要:在控制河南河段滩岸坍塌、河势变化及整治工程险情的前提下 ,从有利于下游尤其是山东河段的减淤出发 ,论证了小浪底水库 2 0 0 0年减淤调度运用的关键调控指标 ,推荐起始运行水位采用 2 0 5m ,调控上限流量采用 2 60 0m3 /s ,调控库容采用 8亿m3 。分析了 2 0 0 0年遇不同水沙条件时库区淤积变幅及下游河道清水冲刷风险。
摘要:根据影响砼绝热温升的 3个主要因素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与方差分析方法 ,考察了水胶比 ,单位水泥用量 ,高效减水剂的掺量 ,粉煤灰的掺量 ,粗集料的类型、水泥种类等 6个因素对砼的绝热温升、2 8d抗压强度、工作性及抗 Cl-渗透性 4个考核指标的影响 ,得到了最佳配合比。结果表明 :在最佳配合比下 ,能有效地控制大体积砼的绝热温升 ,保证其高耐久性。
摘要:早期低渗透油藏井网设计时往往未能充分考虑微裂缝发育对生产的影响,导致基础井网不能适应油田中后期开发需要。针对低渗透油田微裂缝发育导致渗透率呈现明显方向性的特点,采用考虑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和井网方向的流线模拟技术,对油田整个生产动态特征进行系统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流线特征的后期调整方法和思路。该方法从理论上为下步井网调整和大型数值模拟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类型的低渗透油藏井网设计和调整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思路。
摘要:为了完善贵州区内突出煤的孔隙结构和吸附特性等物理特性,基于煤的孔隙结构和吸附特性对于瓦斯(煤层气)抽采与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重要性,采用相关仪器测定了贵州突出煤的孔隙结构和吸附特性,并分析了实验结果。结果表明:突出煤样平行层理表面均存在一定数量的晶体物质和微孔;突出煤样垂直节理表面可见一道或几道平行或交叉的且大小不一的裂隙;突出煤样的孔隙或裂隙孔径大部分在0~10 nm之间,孔径为3~5 nm的微孔在煤样中最为丰富,为瓦斯(煤层气)主要吸附空间;当相对压力达到0.8左右时,瓦斯吸附量会急剧上升;突出煤样瓦斯吸附量存在较大差异,孔容大的吸附量大。
摘要:背景:鼻咽癌染色体1p末端结构异常与鼻咽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相关性目前仍然不清楚。目的:探讨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染色体1p末端(1pter)结构异常与鼻咽癌发生发展及患者部分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设计:以诊断为依据,设立对照组的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由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治实验研究部收集完成,研究对象为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就诊或住院的未经治疗的65例鼻咽癌患者鼻咽活检组织标本。干预:采用组织中淋巴细胞分离法获取较纯的肿瘤细胞,应用1号染色体短臂端粒相关探针(TelVysion1p)及端粒连锁微卫星位点D1S243分别对65例NPC活检组织进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insituhy-bridization,FISH)及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和微卫星体不稳定(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MI)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观察鼻咽癌染色体1p末端的缺失、扩增及微卫星体不稳定等结构异常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65例NPC活检组织中,间期FISH显示1pter结构异常的有20例,其中扩增7例,缺失8例,扩增缺失共有5例,其中44例有临床分期资料的标本中,临床早期的异常频率为50.0%(2/4),而中晚期则为30.0%(12/40),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0655,P>0.05);
摘要:为了解决基于事件的控制方法在基于事件参量的控制器设计上的困难,以及它给机器人的运动带来的走走停停的缺点,在基于事件的控制结构中加入了主端的预测显示控制,引入传统时间参量并建立了基于事件/时间的混合系统监督控制器模型。在保证机器人局部稳定的情况下降低了机器人控制器设计的复杂度,并使得运动操作可以连续进行,不再受遥机器人状态的限制。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