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多民族艺术交融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
4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指向“他者”的创作:人类绘画批评与实践方法反思
收藏 引用
《广西民族报(哲社会科学版)》2021年 第3期43卷 99-107页
作者:薛其龙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4 
交叉实验而成的人类绘画创作初有起色且颇具未来前景。但绘画与人类如何合作、何以实践的问题仍需深入讨论。从作为民族志插图到回归审美的创作试验,画家形成以人类意涵表达为主题的实践,而人类绘画真正要做的是表达维度的多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转向文化交融理论:论文化同化理论的缺陷与出路——以姚安芦笙乐舞为例
收藏 引用
《云南师范大报(哲社会科学版)》2021年 第4期53卷 81-91页
作者:李世武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89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504 
界对"用夏变夷""以汉化夷"等文化政策包含的文化同化乃至文化进化思想的消极意义反思不足。姚安芦笙乐舞有力地证明:不同民族间的艺术在历史语境中接触的过程及其结果是艺术交融而非艺术同化。文化同化理论的缺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多民族文化接触中的互动与认同——以《南诏中兴画卷》中人物服饰变化为例
收藏 引用
《云南师范大报(哲社会科学版)》2021年 第4期53卷 69-80页
作者:邓启耀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31275 
南诏在中国西南文化史中处于这样的多重结点上:在空间关系方面,是内地、西藏与东南亚几大人文地理板块的结合部;在族群关系方面,是以乌蛮、白蛮为核心的多民族共同体与汉、藏及东南亚诸族的互动;在意识形态方面,是本土泛灵信仰或巫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族艺术如何反思“传统”和审视“本土”
收藏 引用
《广西民族报(哲社会科学版)》2022年 第3期44卷 124-129页
作者:邓启耀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60 
“本土”和“传统”是研究民族艺术面临的基础性问题。民族艺术的文化传统、民族关系和生活现场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层级性和实践性。多民族社会多元一体、多民族文化同构共生、多民族艺术融合互动是中国民族民族艺术存在的基本事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多元共生的文化认同交融而和的多民族艺术
收藏 引用
《广西民族报(哲社会科学版)》2023年 第3期45卷 146-155页
作者:邓启耀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006 
中华民族艺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内涵外化、各民族融合互动和文化认同投射的结晶。在时间上,几千年历史是统一的多民族共同延续的整体“中国史”,而不是以帝王为主线的“王朝史”;中华民族艺术史亦由来自民间艺术、文人艺术、宗教艺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广西壮剧的民族文化交融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论析
收藏 引用
《广西民族研究2023年 第2期 163-170页
作者:许玥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206 
作为少数民族戏剧代表之一的广西壮剧,其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华多民族戏剧交融的史实。《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的出版,不仅保护和发展了广西壮剧,还为研究广西壮剧的民族文化交融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提供了极大的文本便利。通过对广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族艺术“三维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收藏 引用
《广西民族报(哲社会科学版)》2021年 第4期43卷 156-164页
作者:李世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91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艺术。多民族艺术交融,是推动中华艺术创新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竭动力。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往,汉族艺术对各少数民族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族际艺术互动规律及意义论析——以彝汉交融区月琴装饰工艺变革为例
收藏 引用
《广西民族报(哲社会科学版)》2023年 第1期45卷 149-157页
作者:李世武西南联合研究生院 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91 
文章以彝汉交融区月琴装饰工艺变革为个案,讨论了族际艺术互动的相关理论问题。彝汉交融区月琴装饰工艺变革体现的族际艺术互动规律是:整合多元文化,提升月琴的族际互动价值,将月琴升级为更高层次的象征符号,从而增强彝汉两族的中华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多民族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图像表征——《松下踏歌图》的绘画人类考察
收藏 引用
《西南民族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 第12期42卷 34-41页
作者:薛其龙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松下踏歌图》绘制于道教圣地巍宝山,被视为18世纪中期彝族打歌之景的图像表达。但从图中40个人物的形态、服饰、叙事上分析,其实为一幅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歌舞"知识图谱"。该图的产生与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情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多民族乐舞交流机制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夷夏观
收藏 引用
《广西民族报(哲社会科学版)》2023年 第6期45卷 109-115页
作者:李世武 谭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91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存在三种夷夏观:戎狄豺狼说、用夏变夷说(华夏文化优越论)、积靡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多民族乐舞交流机制体现为“共生”“会通”“象征”。“共生”是两种相互背离的乐舞传统并存,相互交流并未改变彼此乐舞的性质与审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