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艺术提出的重要美学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2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形式”与“经验”的三重面相——迈耶·夏皮罗的艺术自律观
收藏 引用
《浙江学刊》2024年 第1期 208-217页
作者:张紫柔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南京210093 
艺术自律观是现代进程中的重要产物,历经多个世纪的理论演进而获致其现代形态。现代意义上艺术自律观以“形式”和“经验”作为要核,而这二者在迈耶·夏皮罗的艺术史论中占据显著位置。夏皮罗在专注于艺术社会维度的同时,也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分布式、虚拟与即时——作为新媒体艺术“元属”的时间问题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24年 第2期 171-178页
作者:王陌潇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引论:时间问题作为新媒体艺术的元问题。在一切展开之前,本文不得不对“新媒体艺术”这个概念做一些限定。按照学界的一些典型做法,往往会将这个问题拆解成“新”“新媒体”以及“新媒体艺术”三个步骤。实际上这涉及的是三个不同纬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世俗中来,到灵魂里去——范小青论
收藏 引用
《东吴学术》2024年 第3期 16-24页
作者:刘小波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当代文坛》杂志社 
范小青是“苏味小说”的传承者与坚守者,其作品蕴含着浓郁的苏州风味,但是她的作品主旨又远远超越了狭隘的地域,有着更为广阔的书写空间。范小青的写作秉持现实主义这一准绳,集中在对普通个体日常生活的描摹。范小青的文字充满着浓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代中国科幻“非人”想象的生态意蕴
收藏 引用
《中国文学批评》2023年 第3期 181-188,192页
作者:吴维忆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南京210093 
中国科幻正面临着激活想象力以化解惊异感危机的挑战,而多元的非人想象中蕴含着有待挖掘的潜能。当代科幻作家对非人形象的描摹,反映了他们对于社会转型期的症候文化心理的体认和思索。这些具有中国本土特质的非人想象在召唤家园认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构建技术符号学:论莱文森关于技术演化的路径
收藏 引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 第11期44卷 133-139页
作者:谢林杉 唐小林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24 
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思想分别从媒介内部和媒介之间两个方面给出了技术演化路径,表现出构建技术符号学的努力。从媒介内部演化来看,技术发展经历“玩具-镜子-艺术”三个阶段;从媒介间发展来看,技术演化遵循补偿媒介和人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是什么到艺术定义:路径、目标及当代策略
收藏 引用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 第5期 36-47,187页
作者:殷曼楟南京大学哲学系及艺术学院 南京大学当代智能哲学与人类未来研究中心 
尽管“艺术是什么”与艺术定义一直被视为是同一问题,但这两种提问的背后存在着路径、理论目标与解答策略上的些许差异。文章分析了“艺术”概念使用中的三个问题:一是艺术定义中的“艺术”究竟是指艺术品还是艺术过程?它是描述定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刺点”的原理分析
收藏 引用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年 第5期 98-104页
作者:袁杰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610064 
从符号学角度来看,舞蹈作品是在“双轴”操作中形成的,要使舞蹈作品意义丰富,就须在作品聚合轴上选择某一关键元素进行突破常规的巧设。当这些巧设的元素被置入舞蹈作品,它们就成为反常、突出、不拘一格的“刺点”,此时其他具有传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还原论:论保罗·克劳瑟的后分析现象学美学及其延伸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2022年 第2期42卷 85-96页
作者:李牧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江苏省南京市210000 
在还原主义盛行的艺术研究领域,保罗·克劳瑟的形式主义美学却反其道而行,他以康德的艺术思考,特别是其有关“崇高”的思想为起点,结合分析哲学与现象学的研究理路,形成了独特的后分析现象学方法。他以此重新思考和探究艺术的本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代跨媒介艺术思维形态的探索与构建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与批评》2023年 第2期 183-192页
作者:彭欣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南昌大学艺术学院 
思维形态决定了人们认识世界的途径和过程。在传统门类艺术中,思维形态的具体运用虽然与特定的艺术媒介密切相关,但不同的艺术思维形态常常共同存在或相互转化。围绕着当代跨媒介艺术的构成要素,我们可以区分出创作思维、本体思维、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现代艺术符号学的发生及其感辩证法
收藏 引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3年 第3期37卷 150-157页
作者:安静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 
中国现代艺术符号学与符号学同年诞生,在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过程中,汉语“符号学”在注重认知关系的同时,特别强调感的立场。艺术符号学与普通符号学之间形成“互生”的现象。我国20世纪早期文字符号的根本变革与最能够体现感立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