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首先在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概念内涵分析的基础上,从数字设备、数字通用素养、数字社交素养、数字创造素养、数字安全素养、问题解决素养六个维度构建农村居民数字素养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 2021 年中西部 5 省份 1 756 份调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测度了不同类型居民、不同等级的数字素养水平,并进一步建立Tobit模型检验了不同类型农村居民数字素养的提升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西部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水平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各类农村居民的高级数字素养整体偏低;精英身份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水平高于普通农户,体制外精英的数字素养水平高于体制内精英,双重精英身份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水平高于单一精英身份农村居民;基础教育和行为习得是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提升的显著机制,其中,数字金融行为对农户数字素养的积极影响最为明显,进一步考察发现,主要是数字支付行为显著提升了居民数字素养,而数字授信和数字理财行为对普通农户的高级数字素养和体制外精英的基础数字素养提升效果最为强烈.研究的重要启示在于,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需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的个体特征精准设计差异化、个性化的提升策略.
摘要:刑事特别程序的发展脉络较为简明,存在概念不清导致刑事特别程序准入标准非体系化、程序不当导致刑事特别程序权利保障非体系化、定位不明导致刑事特别程序规则设定非体系化、设计粗放导致刑事特别程序适用空间非体系化的不足。本轮《刑事诉讼法》以实质法典化为目标,要求刑事特别程序规范应当实现统一性、系统性、完备性。应当依据诉讼构造变动设定刑事特别程序的准入标准,并从完善诉讼化的权利干预审查体系、动态调整新增与退出、协同修改总则与分则、系统整合法律与法规等方面进行完善。
摘要:针对车辆行驶速度具有时间依赖特性的电动车-无人机协同配送问题,综合考虑分时段禁飞的无人机禁飞区、同时取送货、无人机一次行程可服务多个客户、载重和速度对车辆与无人机能耗的影响等因素,以总配送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建立电动车-无人机协同配送优化模型。根据问题特征,采用多层整数编码形式生成车辆、无人机初始路径,设计自适应大邻域搜索算法求解模型,该算法引入算子评分机制对移除、插入算子进行自适应选择,结合模拟退火算法的劣解接受准则,使算法不易陷入局部最优。通过多组算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并分析了考虑禁飞区绕行、无人机一次行程服务客户数量、最低荷电状态的设置对配送方案的影响。研究成果丰富和拓展了VRP的研究领域,可为物流企业制定配送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艺术市场之一。本文对海内外社会学界关于中国艺术市场发展与变迁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将相关研究区分为“国家vs.市场”“西方vs.中国”“艺术vs.商业”“制度(组织)vs.行动者”四种主要范式。在对这四种范式进行梳理和反思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艺术市场的二元结构、艺术市场化的社会后果与民情效应、艺术家与艺术市场的互动关系,以及NFT艺术、AIGC艺术和数字化转型等新现象与新趋势构成了社会学研究可以进一步开拓的重要议题和方向。同时,对中国艺术市场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的理论化工作,即寻找或建构恰切的社会学理论和标识性概念对“中国艺术市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塑造中国艺术市场的社会学机制到底是什么”等问题,进行充分的解释。最后,本文指出,中国艺术市场研究不仅是一个具体的社会学经验研究领域,同时也构成了认识和分析中国当代转型社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特殊切入点。
摘要:图书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满足群众高品质的文化消费需求。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消费行为呈现以下特点:在产品维度重视品类丰富度,强调产品审美属性;在需求维度注重纪念与社交价值,情感与认知价值待满足;在渠道维度覆盖线上线下渠道,合理利用KOL效应;在价格维度拒绝高额消费,但愿意为品质和原创买单;在服务维度注重沉浸体验,馆员的服务能力影响后续消费。在对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消费者行为的形成机制展开理论阐释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文创发展策略:关注消费主题演变、探索多元开发模式,满足符号消费需求、开发热销文创产品,打造新型消费场景、加强消费渠道建设,理解消费偏好革新、注重产品质量提升,提高消费服务意识、增强馆员服务能力。图1。表2。参考文献39。
摘要:告示作为古代的一种公文形式,用以发布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法令。至清代,告示承担着官方媒介的任务,发挥着知晓劝谕、引导舆论、教化规制、维护秩序的作用。作为信息沟通的媒介,告示通过情理交融的叙事与共同话语的建构促进官民互动,而作为政治教化的媒介,告示通过对民众社会生活的引导和吏役言行的治理实现社会控制。告示的沟通互动与政治教化功能并行,推动清政府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
摘要:农旅融合作为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对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在对农旅融合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进行理论分析基础上,采用2008-2020年全国除港澳台和西藏外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旅融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农旅融合提升了本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质量,对周边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但存在区域差异性的空间溢出特征,非粮食主产区、中部地区相较于其他地区的效果更明显。同时,数字技术在农旅融合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提升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呈现出一定的双重门槛效应。因此,要增强对农旅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农旅融合发展新业态。系统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支持。
摘要:海岛人地系统质量提升是实施陆海统筹、建设和美海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海洋人居环境、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无序的开发进程引发了海岛人地失衡、海洋环境污染、海陆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亟需针对性的质量评估及对策梳理。本研究以DPSIR框架为载体,融合GA-BP赋权模型,构建了海岛人地系统质量评估体系,并开展动态时序分析,揭示人地系统演进动因,进而提出了海岛人地系统优化对策。研究以岱山为实证,主要结论如下:(1)2013—2023年岱山人地系统质量处于中高波动状态,资源环境压力逐步释放,人地系统质量中响应和驱动力敏感性提升。(2)2013—2023年岱山各地区人地系统质量增长率空间差异显著,其中衢山、高亭和岱西人地系统质量增速位居前三位,东沙、长涂和秀山位于后三位,各地区人地系统质量差异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3)实证样本中,人地系统因子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平均上涨幅度约5.95%,到2023年仍处于“轻度失调”阶段,耦合协调度不足,区域生产、生活和生态演进的联动机制相对薄弱,导致人地系统稳定性和韧性不足。(4)人地系统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仍以驱动力和响应为主导,岱山目前仍以维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应对外部扰动为主要任务,自我适应、调整、反馈能力相对不足。本研究为海岛人地系统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旨在为中国海岛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在“双碳”目标约束下,生态环境成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竞争力和发展基础。基于2007—2021年中国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期DID和空间DID模型,系统考察了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对大气污染和碳排放的影响、作用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①自贸区的设立促进了城市减污降碳,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②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自贸区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和外商直接投资来降低大气污染与碳排放水平,但通过“去工业化”仅能降低碳排放;③异质性分析发现自贸区的减污降碳效果在东部地区、环保型自贸区更为明显;④自贸区的设立对邻近非试点城市的大气污染状况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且最佳政策溢出效应为50~150 km。因此,未来应持续完善自贸区的顶层设计,将生态环境要求纳入其中,以充分发挥其对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驱动作用。
摘要:乡村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要求,也是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的难点问题,新型城乡关系下的精英回流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对此,选取典型案例地,构建了精英回流(情境)-返乡精英主导多主体参与(结构)-新内源性发展(行为)-乡村共同富裕(结果)的逻辑分析框架,探索典型案例地在返乡精英助推下实现共同富裕的行动逻辑与机制问题。研究发现:返乡精英嵌入乡村推动了外部资金、人才、技术、理念等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加速了乡村生态资源资本化,促成了集体行动开展和社区全面参与,构建了村落共同体;返乡精英主导的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了多主体角色互动、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促成了乡村内部空间正义;返乡精英回流塑造了多元复杂机制,共同作用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助推了案例地从贫困落后到共同富裕的演化;乡村内部亲缘、地缘、业缘关系交错形成的稳定关系网络确保了产业发展韧性,通过内外资源要素互动塑造了乡村新内源性发展模式,推动了乡村迈向共同富裕。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