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本艺术学项目"
285 条 记 录,以下是81-90 订阅
视图:
排序:
战国时期楚国漆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收藏 引用
《美与时代(创意)(上)》2021年 第12期 7-10页
作者:刘飞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战国时期漆文化的发展进入了初次的繁荣期,此时最具代表性的是楚国的漆器艺术。本文借鉴考古的方法梳理了1954年至2011年出土的战国楚墓漆器的情况,发现楚国漆文化蕴含的道家美思想与现代设计思想不谋而合。战国时期楚国漆文化对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清至民国时期汉族无顶童帽研究
收藏 引用
《丝绸》2016年 第3期53卷 64-68页
作者:卢杰 崔荣荣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无顶童帽是中国传统儿童服饰品之一,其历史悠久,至清代及民国时期仍非常流行,但由于当代蓄发制度的废除无顶童帽的佩戴也逐渐变少。现以江南大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的实物为研究基础,并且结合历史史料和绘画作品对清至民国时期无顶童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谈谈逑钟的几个问题
收藏 引用
《星海音乐报》2022年 第3期 32-43页
作者:王清雷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 中国音乐史学会 
出土于陕西眉县青铜器窖藏的逑钟,是一套具有重要术价值的西周甬钟代表实物,属于姬姓单氏家族。文章先对逑钟的定名、编列、藏地、纹饰和调音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探讨。然后对一些文献中涉及逑钟的讹误进行了厘订,内容涉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虢叔旅钟的纹饰与断代
收藏 引用
《黄钟(武汉音乐报)》2022年 第3期 120-135,168页
作者:王清雷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100029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虢叔旅钟作为一套西周晚期的传世名器,历来为界方家所垂青。目前,关于虢叔旅钟的纹饰与断代尚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该文先对虢叔旅钟的纹饰进行考辨,厘清其甬、旋、篆带和正鼓部这四个部位的纹饰种类与定名。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以往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三部新锐作品探究当前交互音乐的创作形式
收藏 引用
《人民音乐》2021年 第3期 9-13页
作者:赵晓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 
20世纪70年代,交互技术在音乐领域的应用引发了交互式作曲(Interactive Composing)的诞生。这是"一种作曲或音乐即兴演奏的方式,计算机软件介入到实时的现场演奏中,影响或修改音乐"(1)。从概念的阐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创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战时上海租界音乐活动新探(1937—1941)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2017年 第1期1卷 73-81页
作者:王艳丽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 
本文以战时上海(1937.11—1941.12)为时间段,以租界代表性的几个音乐团体为研究对象,将其呈现的不同音乐状态作为"孤岛时期"的研究个案,考察这些音乐事项面对复杂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市场压力,分别采用何种策略、产生了何种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纪录片的叙事
收藏 引用
《世界电影》2019年 第2期 180-192页
作者:布莱恩·温斯顿 鲍枫(译) 王迟(校译)不详 
约翰·格里尔逊使用“纪录片”这个术语来专门描述不同于新闻片、旅行片、教育片等某种特定纪实电影形式。然而,除了某种观察的属性,真正让纪录片与其他片种不同的是,它有必要“在组织阶段显示出异乎寻常的力量与野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速度:现代性叙事话语的三重建构
收藏 引用
《浙江社会科2020年 第8期 118-126,159页
作者:杨向荣 雷云茜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湘潭411105 
在现代社会转型中,速度理论呈现出三种主要的话语建构模式。速度理论的启蒙叙事话语建立在进步的线性时间观之上,推崇理性、追求效率是现代人速度崇拜的精神根源。速度理论的审美叙事话语从审美心理主义的角度出发,将快速体验的审美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壮美”拯救文人画——李长之《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的美策略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2024年 第5期44卷 12-21页
作者:金浪重庆大学中文系重庆市400044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是作为批评家李长之旁涉绘画批评的作品,虽独具特色,也饱受争议。在延续陈师曾为文人画辩护思路的基础上,李长之另辟蹊径地引入了他称之为“体系的——哲的”方法论视野,不仅提出从主观、对象、用具三方面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化人类视野下仪式化影像的伦理性
收藏 引用
《民族刊》2022年 第3期13卷 84-91,147页
作者:袁智忠 杨璟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西南大学影视传播与道德教育研究所 西南大学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院重庆400715 
在文化人类视野下,仪式本身就是具有伦理性的活动,仪式进入电影就形成了仪式化影像。电影具有伦理性,电影不仅记录和表现了人类共同的仪式文化,在仪式与电影伦理性的双重作用下,仪式化影像也具备了伦理性。仪式化影像首先通过象征(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