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2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凌纯声:中国民族志开创者与中国艺术人类学先驱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5年 第1期 5-16页
作者:朱阳中央民族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生活样式设计工作室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 
凌纯声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人类学家、民族家和音乐家。虽然他没有对艺术进行过专题研究,但是在他一生的民族志研究中涉及了大量的中国民族艺术,其中包括了他书写的作为中国第一部人类学民族志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所以凌纯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活历史:一种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探析
收藏 引用
《民俗研究》2025年 第1期 5-19,156页
作者:方李莉 刘侗勋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89 
“活历史”的概念最早由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被费孝通所完善,并在中国艺术人类学界的不断运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当今为人类社会所应用的不仅仅是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亦越来越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文资源具有“遗产资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艺术人类学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3年 第6期175卷 152-168页
作者:方李莉 路瑞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 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 中国艺术研究院 忻州师范学院 
中国艺术人类学是受西方艺术人类学影响发展而来的一门科,由于其研究对象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这些艺术的根脉一直通向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因此,这一研究极大地区别于西方人类学对无文字部落艺术的研究。另外,艺术人类学的研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进化论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4年 第6期 155-164页
作者:周渝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作为艺术人类学的核心观念,艺术进化论深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自其提出自然选择和选择之后,泰勒、摩尔根等古典人类学家将生物进化论转化为人类学进化论,格罗塞、哈登等人则以装饰图案为对象研究艺术进化论,构建“科的”艺术人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间艺术雅化的历史逻辑及其当代审美取向
收藏 引用
《南京社会科2022年 第11期 146-153页
作者:季中扬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南京210096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在历史上,诸多民间艺术都曾自觉地向雅文化靠拢,不断追求审美,趋向文人审美趣味。从两宋时期的瓷器、画绣到明清时期的紫砂壶、竹刻、铜香炉及昆曲等,都出现过雅化的历史现象。传统民间艺术的雅化有其历史逻辑,一是民间艺术发生了分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日本文化语境中“民族艺术”概念考辨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4年 第5期180卷 112-124页
作者:王天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 
在日本文化语境中,“民族艺术”作为一个术概念并非是“民族”与“艺术”概念的简单组合,而是在19世纪到20世纪通过“和—汉—洋”的术对译,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而成。“民族艺术”从其概念萌生至今经历了四个时期的变迁,每个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音乐符号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3年 第2期 156-168页
作者:魏琳琳扬州大学 
音乐符号作为20世纪产生的一门新兴科,对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音乐美、音乐心理科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中,逐步成为音乐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由于跨科的属,其专注于音乐话语的自主和独创。本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人本人”到“人文人”:人类表征系统的全球化隐喻转型
收藏 引用
《民俗研究》2022年 第6期 42-49,155页
作者:朱阳浙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人本人”和“人文人”可以作为人类表征系统中出现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前后两个阶段的表达对象的社会模型,亦可以作为分析全球一体化过程中社会变迁的工具概念。“人本人”是以人类交集作为方式而建立的人的模型,不体现民族和地方文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黎族打柴舞的文化变迁与身份重建
收藏 引用
《北京舞蹈报》2023年 第6期 138-144页
作者:朱奕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长沙410081 
打柴舞是在海南黎族古老丧葬仪式“护尸舞”基础上重建的文化产物,是黎族传统文化符号的典型表征。在全球化、城镇化进程中,黎族打柴舞的仪式象征逐步消解,呈现出一个延续与创新、传承与发展、集体传统与个人创造力不断互动、协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显著舞蹈身体动态在社会记忆中的承续与演变——基于湖南汨罗“打猖”民间信仰仪式的考察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3年 第3期 67-74页
作者:李星星 赵书峰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湖南汨罗“打猖”作为一种宗族内部仪式,石仑山村人在操演的过程中不断选择、重构着自身的记忆,同时以固定的程序规则、稳定的身体惯习来保存和延续当地的文化,而随着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其复杂而庞大的文化象征系统也呈圈层式交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