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传统礼乐文明与当代文化建设研究”"
22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论中国社会早期的音乐哲
收藏 引用
《求是刊》2017年 第5期44卷 112-120页
作者:刘成纪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100875 
在现代形态的音乐史研究中,人们已习惯于将审美价值视为音乐的核心价值,将音乐的历史看作被"审美"一词限定的历史,但在中国社会早期,音乐的价值却远远溢出了美的边界,几乎可以将中国人的天地人神之思一网打尽。就哲而言,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宋代宗室、宗室画与赵孟坚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20年 第10期 29-38页
作者:刘成纪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在中国宋代画史中,宗室画是一个独特的品类。它缺乏文人画的放逸,但比一般文人画更趋高洁和雅致;它像当时的院画一样讲究法度,但又绝少匠人的世俗气。鉴于宋代帝王和宗室对当时艺术风尚的主导和引领作用,这一时代的文人画和院画其实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经典的凝定与改写:《维摩诘像》的审美话语流变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21年 第8期 136-148页
作者:邹芒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晋唐之际,维摩诘信仰一度流行,与之相关的美术创作中,当属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维摩诘像》最为著名。从张彦远的描述来看,可知顾恺之一改西域造像风格,以当时士人为参照,创造出了"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的汉化审美形象,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唐代“拜舞”考略
收藏 引用
《中国美2023年 第2期 35-50页
作者:李济溟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在唐代,拜舞是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它是朝廷礼拜仪式的组成部分,但同时也将这种仪式活态化,使其显现出美和艺术的韵致。作为舞蹈形式,拜舞和中国早期礼乐政治具有共生关系;作为舞蹈专名,它最早出现于东汉。但正式被纳入官方礼制并成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北宋绘画品题的“增重”效应及画史后效
收藏 引用
《中国美2023年 第2期 51-64页
作者:蒋忠磊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北宋时期艺术鉴藏市场繁荣。绘画不仅具有收藏和经济价值,而且在士人交往中常被作为相互馈赠的礼品,如苏轼曾将蒲永升的画赠给惟简、程德孺等。在这种社会交往场域以及多元的现实境况中,绘画品题得以生成。北宋著名文士的品题对于画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孟子对周孔时代音乐观的改造
收藏 引用
《文艺评论》2023年 第2期 104-109页
作者:刘成纪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在中国艺术史上,儒家向来是西周礼乐传统的最坚定捍卫者,在艺术的古今、雅俗之间,古和雅的层面主导着其艺术价值观。但是,这一派也有因时而变的状态。比如战国时期,儒家处于艰难局面,许多艺术主张已与时代格格不入,这使其对周孔时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美中的“大丈夫”及在汉传佛教中的流变
收藏 引用
《中国美2023年 第2期 65-80页
作者:李怡然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与西方哲偏于自然认知不同,中国哲是为人生的问。这种问将修身视为重大问题,它指向的是理想人格的养成。战国时期,孟子以儒家传统君子人格为背景,标举刚毅特立、积极救世的大丈夫,这是儒家人格理想的升级版,也是中国美为人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重建中国美的历史论述——王燚《西周礼乐考论》序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20年 第4期 4-8页
作者:刘成纪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北京师范大学美学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现代形态的中国美研究,以魏晋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段:一是20世纪前半期,自王国维至宗白华等先贤,一般将目光聚集于中国历史的后半段;二是20世纪60至80年代,先秦两汉美研究得到了巨大补充。如宗白华1963年讲:"过去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历史原境与文化遗产的价值给予
收藏 引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 第2期 20-30页
作者:刘成纪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美学研究所 
现代以来,历史一直为一个功利性的问题饱受困扰,即历史已成过去,习这类知识到底有什么用?值得庆幸的是,近20年来,界关于文化遗产的讨论以及相关的文化产业实践,已使其从这类质疑中解脱出来。但由此生成的文化功利主义,又反向导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延续与交融:北魏墓葬舞蹈图像研究
收藏 引用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23年 第1期8卷 55-66页
作者:元空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北魏是汉唐之间乐舞文化转型的重要阶段。北魏墓葬舞蹈图像作为对当时舞蹈相对直观的反映,一方面延续了汉代以来中原周边地区所保存的中原艺术传统,另一方面又对北方游牧民族、汉族和西域诸民族的艺术因素进行了重组和融合。在以平城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