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多民族艺术交融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
25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汉代“鱼龙曼衍”图像新证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报(美术与设计)》2021年 第1期 112-119,I0003页
作者:朱浒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上海200241 
“鱼龙曼衍”是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文献梳理,我们认为这一百戏表演的主角是舍利、比目鱼和黄龙。而沂南汉墓、安丘董家庄汉墓、铜山洪楼祠堂三例被前人定为“鱼龙曼衍”的图像均不符这一条件。济宁两城山汉画像石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创作与复制:傈僳族农民画家的实践模式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1年 第5期162卷 149-157页
作者:薛其龙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创作与复制原是一对相悖的艺术词语,却被傈僳族农民画家黏合在一起,这挑战了长久以来的认知经验。从事农民画艺术实践的傈僳族农民画家通过不断的创作和大量的复制来完成艺术生产,呈现出一幅作品中、系列版本间、整体关系上的创作与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史诗文类划分方法再探:以彝族《梅葛:丧葬祭辞》为例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1年 第4期161卷 54-68页
作者:李世武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我国史诗界或隐或显地存在一种认知,即叙事/非叙事是区分史诗/非史诗的核心规则之一。对与史诗相关的口头传统,传承人往往拥有独特的本土分类法,但本土分类法未必能上升到从跨文化公共话语的角度揭示出史诗与非史诗之界限的层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形成与文化认同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1年 第6期163卷 16-28页
作者:邓启耀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 东南大学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中心” 
古代中国部落群体的形象,在石器、饰品、岩画、陶俑、青铜器、古文字、雕刻、绘画等文化遗留物上,即有各种直观描述。中国历史上族群关系比较复杂,不同人群在相互接触中,对异文化的认知十分有限,关于族群的形象建构,最初是碎片化的,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间“敖包节”仪式音乐的民族化建构——以呼伦贝尔草原鄂温克族家族敖包祭祀为例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2021年 第1期 28-38,84页
作者:苗金海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 
呼伦贝尔草原牧区农历五月十三举办"敖包会"的传统,自1978年重新恢复以来已逐渐演变为"敖包节"。其宗教性色彩不断减弱,世俗性、娱乐性、民族性色彩日渐增强。鄂温克家族敖包祭祀仪式音乐的变迁引人注目。文章以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场原始艺术的世界之旅——莱昂哈德·亚当《原始艺术》述评
收藏 引用
《内蒙古艺术学报》2022年 第4期19卷 154-162页
作者:庄振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29 
莱昂哈德·亚当的《原始艺术》首次在国内译介,虽是一本普及性的小书,却是作者考证修订多次的代表作,其中涉及对原始艺术的概念名称、形式特征、社会功能、文化变迁等内容的阐释,都非常精彩独到,应当引起界重视。《原始艺术》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韦明思艺术创作中的侗族文化生态叙事
收藏 引用
《美术》2021年 第12期648卷 150-151页
作者:路照林云南大学文学院 
"艺术生活化就是艺术文艺要深入到生活里面去,要和现实相结合。生活艺术化就是要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到艺术水平,生活要超越现实"[1]。而对民族文化与生态艺术创作是对田野中民族艺术的生动展演,文化与生态叙事可以是少数民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海洋考古与宗教美术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报(美术与设计)》2021年 第6期 1-6,I0011页
作者:汪小洋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中国海洋考古研究主要在远洋航线和海岸线两个方面展开,目前的研究成果集中于直接的考古报告和间接的考古材料两个领域。从材料类型看,有沉船材料、海岸材料和文献材料三个主要类型。中国海洋考古的宗教美术意义非常明确,可以在发掘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传统重构与族群身份认同——兼及中缅佤族木鼓乐舞历史变迁的逻辑叙事
收藏 引用
《北京舞蹈报》2020年 第5期 12-19页
作者:申波《云南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昆明650500 
文章以历史与田野双向观照的立场,通过历时考察讨论了木鼓音色特质与文化原型所模塑的肢体音声、承载的行为表达,在传统时代与文化持有者身体记忆及群体心理认同的互动关系,透视了木鼓音形象征唤起阿佤族群肢体音声"原始意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天衣无界:多民族佛教艺术融合的空间脉象——佛像服饰的视觉人类观察
收藏 引用
《中国美术研究2021年 第4期 12-26页
作者:邓启耀广州美术学院广州510000 
佛教造像,有三条与佛教传播路径相应的风格主脉,即北方丝绸之路与犍陀罗式佛教造像,东南亚大通道与秣菟罗式佛教造像,孟加拉湾—南海海路与阿玛拉瓦蒂—鹿野苑式佛教造像;另外,由于欧美对亚洲的探险、殖民和文化交流,佛像也出现了逆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