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群体传播对网络叙事结构与文化思潮的影响研究”"
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吃播”:群体传播时代大众欲望的景观化表达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报)》2022年 第6期44卷 95-100页
作者:张利群 周月亮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 中国传媒大学阳明书院 
群体传播时代,“吃播”作为一种网络叙事,通过实证性、交易性和共食性的方式呈现各种吃的景观:吃美食的人、产美食的地方以及各种美食样态等,以此来建构大众欲望世界、操控大众闲暇时间。其目的就是通过这种美食景观来实现美食消费,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群体书写、共情传播与凝聚机制——论时代报告剧的中国故事叙事
收藏 引用
《电视研究2023年 第5期 48-51页
作者:姜楠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作为中国式主题剧的一种类型,时代报告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回应时代命题与社会关切。本文认为,时代报告剧将多元群体作为叙事主体,书写新时代人民史诗;将共情传播作为价值增益,用情用心讲述人民故事;借助凝聚机制的结构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延安出发 为人民而文艺——大型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的复调空间叙事与人民性书写
收藏 引用
《电视研究2022年 第10期 47-50页
作者:姜楠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而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借助数字技术和融媒体手段,通过历史照片、革命家书、导演手记、影像资料等揭示延安文艺史诗般的生动故事与伟大实践。本文从回忆空间、再现空间与表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地方记忆、历史想象与文化认同——大型纪录片《寻古中国》的数字影像实践
收藏 引用
《电视研究2023年 第12期 64-67页
作者:姜楠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推出的大型纪录片《寻古中国》,通过大场景的3D扫描技术还原古人类遗址的独特景观和历史风貌,利用数字重建、XR等技术打造极致视觉美、“活”化文明现场、增强交互体验。本文认为,该纪录片以文物实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真实与亲密:跨文化传播个体叙事的特征及框架研究
收藏 引用
《江西开放大报》2023年 第3期25卷 32-40页
作者:范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089 
曾经流转于人际传播的个体叙事借助社交媒体具有了公共性,并在技术催生下转向视频文本,尤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的视频日记(vlog)大放异彩,满足人们“视觉真相”的渴求。近年来互联网涌现出许多海外网红博主,他们借助“他者”身份,以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纪实影像塑造青年群像的空间表征及其意义实践
收藏 引用
《电视研究2021年 第8期 79-82页
作者:唐忠敏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纪录片《留法岁月》通过故事空间,形式空间和心理空间青年群像进行精确表征,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与集体精神,该纪录片塑造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留法青年群体形象,为我们理解新时代青年思想提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身体、媒介及图像叙事:“带ID”式远程合影的技术现象分析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报)》2021年 第7期43卷 144-149页
作者:刘国强 蒋效妹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万物皆可带ID"是一种处于电子网络和物质空间交叉点上的行动实践。就技术与身体的关系而言,它包含了物理身体"技术缺席"和技术身体"物理到场"的双向投射逻辑,去除了实体化存在的社会优先性,改变着我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隐匿、现身与常居:网络电影中的“叙述者”类型研究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报)》2021年 第11期43卷 113-118页
作者:熊芳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网络电影成为当代观众进行文化消费的重要选择之一。从"叙述者"类型来看,实现叙事基础功效的"隐匿"的叙述者、强化叙述者身份的"现身"的叙述者和突出视觉驱动的"常居"的叙述者,是网络电影常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互联网群体叙事的意义流动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报)》2021年 第4期43卷 153-157页
作者:范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 
互联网媒介可以容纳各种叙事需求,打破了文本载体的限制,媒体、机构、组织、个体都能成为叙事主体,通过共同创作、参与、解读等主动行为实现互联网叙事。数字媒体的多模态表达可以在同一个叙事中并置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种符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