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先秦舞蹈审美意识研究”成果"
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音乐儿童剧《甪端》的舞台演绎与艺术融合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2024年 第8期 88-90页
作者:杨杨 王昱晏云南艺术学院 
故宫博物院音乐儿童剧《用端》以其美轮美免的舞台设计、动听悦耳的音乐旋律及绚丽多彩的光影变幻,将文化创新与传承的深刻主题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形式加以呈现,在寓教于乐中达到艺术价值与教育意义的和谐统一。全剧主要讲述了瑞兽“用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徐州西汉舞俑蕴藏的汉代空间美感
收藏 引用
《艺苑》2024年 第3期 60-64页
作者:邢宇婷 郭瀚繁云南艺术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 
汉代舞俑是中国雕塑史中的重要成就,也是研究汉代艺术的重要实证。徐州西汉舞俑作为汉代代表性陶俑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造型、强烈的视觉效果脱颖而出。对比分析了徐州博物馆馆藏西汉舞俑与汉代其他重要地域的代表性舞俑后,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CiteSpace对汉画像舞蹈文献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收藏 引用
《中国舞蹈2024年 第1期 301-316,371,372页
作者:杨清舒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 
汉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史上的一大高峰,汉画像石、砖、陶俑、青铜器、漆器、玉器等出土文物中拥有大量关于汉代乐舞的图像刻画,为舞蹈艺术追根溯源的探寻提供了重要依据。当下汉画像舞蹈文献研究聚焦于舞蹈个案与本体、图像视角以及舞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文物形象到舞蹈形象:舞蹈与文物的融合路径探析
收藏 引用
《艺苑》2024年 第1期 72-76页
作者:杨清舒 郭瀚繁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 
舞蹈与文物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的融合实践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末舞蹈界兴起的“中国古代乐舞复兴”,它为从文物形象到舞蹈形象的当代舞蹈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舞蹈与文物的融合在时代科技进步、文艺政策引领、社会文化思潮推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韶》为代表的西周乐舞政教功能辨析
收藏 引用
《云南艺术学报》2022年 第4期 107-116页
作者:郭瀚繁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 
以西周为代表的先秦艺术受其社会意识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由于“礼”的规范,乐舞在艺术性之外承担着远大于本体的功利目的和象征意义。以《韶》为代表的“六乐”是西周“制礼作乐”下极具代表性的产物,其不仅本身呈现出“尽善尽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乐记》中先秦舞蹈的价值取向刍议
收藏 引用
《云南艺术学报》2023年 第4期 21-29页
作者:郭瀚繁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 
先秦舞蹈经历了表演性乐舞的确立、雅舞的建立、俗舞的兴盛,并引发雅俗之舞的争论,其实质是以“德”的评价标准为导向下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化。基于此,先秦舞蹈的价值评判标准具有超越艺术本体之上的非单一性、多元化特质。本文以先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论先秦舞蹈“和”之审美理想
收藏 引用
艺术教育》2022年 第2期 49-52页
作者:郭瀚繁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云南昆明650500 
先秦舞蹈"和"之审美理想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其映衬到人身上,是不偏不倚的中和之态;映衬到艺术形式上,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映衬到舞蹈形式上,是阴阳相济、动静相和的审美特质。文章通过对"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析《乐记》中《大武》的审美意象塑造
收藏 引用
《北京舞蹈报》2021年 第6期 60-65页
作者:郭瀚繁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昆明650500 
先秦舞蹈审美意象塑造处于萌芽阶段,但依然展现出较为典型的特征。《乐记》中有关于《大武》的记载,文章以此为文献依据,探讨《大武》"六阕"构图语言"立象尽意"和身体语言之意味性。以此表明《大武》在由"象&q...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