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发展史研究"
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紧急救援》:多类型融合与社会治理电影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21年 第1期 67-69页
作者:张慧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紧急救援》是一部多类型融合的灾害救援类商业电影,讲述了海上救援特勤队不惧危险解救受困者的故事。本文从商业类型发展、灾难电影的文化功能以及商业电影的社会治理等三个角度来解读,呈现中国类型片在奇观影像效果与主流价值表达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飞驰人生》的喜剧效果与赛车人生的价值局限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19年 第2期 59-61页
作者:张慧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飞驰人生》讲述了追逐梦想和人生成功的励志故事,本文从"韩寒"人设的由来、两种喜剧风格和赛车人生的设定等三个角度分析这部电影的文化和社会意涵。韩寒电影最大的名人效应是他本人,从文领域跨界到电影行业,叛逆青年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攀登者》:“国家”的显影与当代史的回收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19年 第6期 51-53页
作者:张慧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攀登者》是一部商业类型与主流价值相结合的电影,这部电影通过讲述中国攀登队先后两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故事,实现了双重文化意义。一是把爱国主义国家情怀融入商业类型片中,在商业片的结构中传播主流价值;二是从现代的角度重新讲述2...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流浪地球》:开启中国电影的全球叙事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19年 第3期 21-24,F0002页
作者:张慧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100871 
经过近二十年的电影产业化改革,中国全年电影总票房超过600亿元,进一步缩小与北美市场的差距。近两年,中国电影市场尽管增速放缓,但出现了两种可喜的现象:一是类型多样,不只有高票房的商业片,也让艺术片、纪录片等小众电影有机会进入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电影的新变化与新的中国故事——2017年中国电影文化观察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18年 第3期 12-16页
作者:张慧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100871 
本文从三个角度解读2017年中国电影的文化价值,一是主流大片与新的中国故事;二是商业类型片与文化想象;三是文艺片与历史记忆。如果说商业片用类型化的方式传递主流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那么文艺片则用更加个性化的表达,呈现复杂多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认同传播与中国主流电影的流变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21年 第7期 74-86页
作者:张慧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文从认同传播和社会治理的角度阐释中国主流电影的流变。近些年,中国电影承担着对内建构社会共识、凝聚主流价值,对外传播民族文化、宣传国家精神的双重职能。电影的优势在于用文化、艺术等柔性方式来传递价值观,是实现政治、社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电影中的“城乡”维度
收藏 引用
艺术学研究2020年 第6期 113-119页
作者:张慧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国电影中,互为映射的"城乡"一直作为艺术家表达社会想象的方法与工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中国电影采用"五四"时期的启蒙视角来呈现城市与乡村的形象,城市代表着现代和自由,乡村代表着封建和愚昧;与此同时,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走向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电影文化
收藏 引用
《文化研究2020年 第1期 243-255页
作者:张慧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国成立后,一方面要追求国家的现代化、工业化;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资本主义式的现代化、工业化,避免产生两极分化、社会垄断、分配不均、生态危机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矛盾。这就使新中国文化带有两面性,对现代化、工业化的高度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