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期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
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重塑现代”的政治合法性及其艺术悖论——论“十七年”电影中的现代文学改编
收藏 引用
《艺术探索》2017年 第4期31卷 123-128页
作者:穆海亮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十七年"电影对现代文学的改编,是一种"重塑现代"的话语行为,政治合法性是其中凌驾于一切艺术因素之上的决定性因素。政治本位和以"新"塑"旧"是"重塑现代"的合法性基础,强化阶级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舞台到银幕:样板戏电影的意义增值及其影像模式的形成
收藏 引用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7年 第1期15卷 99-104页
作者:穆海亮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样板戏电影的拍摄目的主要是为了宣传样板戏,其对样板戏的传播效用确实是超乎寻常的,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意义增值同样颇有意味。为了实现"还原舞台,高于舞台"的审美理想,"三突出"原则在样板戏电影中得到更彻底的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界革命谁欤豪——近代报刊视野中的蒋智由诗歌
收藏 引用
《汉语言文学研究》2016年 第2期7卷 55-61页
作者:胡全章河南大学文学院 
1900年,蒋智由应和着"诗界革命"的节拍登上新诗坛,充当了世纪之交时代思潮和诗歌创作风气转换的信号。近代报刊视野中的蒋智由诗歌充满忧患意识、启蒙精神、报国之志与爱国之情: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与反思、对民族精神的呼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样板戏与文革美术的政治同构与主题共生
收藏 引用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7年 第3期 66-70页
作者:穆海亮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在相同的创作理念统摄之下,样板戏与文革美术的题材选择与主旨传达如出一辙,形成了政治功利的同构与主题意蕴的共生。政治功利是二者共同的"合法性"基础,这决定了题材与主题的政治化单一及其对现实的遮蔽,也必然伴随着个人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上海剧艺社的市场化经营策略
收藏 引用
《新文学史料》2016年 第1期 125-133页
作者:穆海亮 
上海剧艺社(简称“上剧”,1938—1941,1946—1948)是孤岛时期存续时间最长、演出剧目和场次最多、艺术成就最高、社会影响最大的话剧社团,也是战后剧坛的中坚力量。在四年多的演剧历程中,“上剧”推出剧目68个,上演场次近2000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孤岛话剧:民族国家观念与现代市民意识的合流
收藏 引用
《兰州学刊》2015年 第8期 21-28页
作者:穆海亮河南大学文学院 
马俊山先生指出,国家化和市民化是中国现代话剧的一组基本矛盾,走向市民化、拒绝国家化就成为中国话剧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这一论断对中国现代话剧整体而言具有普遍性,不过,孤岛话剧却是一个例外。以市民小我的民族认同为主要表征,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上海剧艺社的演剧历程及其历史地位
收藏 引用
《文化艺术研究》2013年 第3期6卷 126-133页
作者:穆海亮河南大学文学院开封475001 
作为孤岛剧坛的中流砥柱和战后上海的剧运中坚,上海剧艺社在存续时间、剧目数量、演出场次、艺术品格、社会影响等方面,堪称上海剧运的一面旗帜;同时,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现代话剧运动具体而微的表征,理应在话剧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话剧社团从“爱美”走向职业化的历史动因与文化逻辑——以上海剧艺社为中心的考察
收藏 引用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5年 第1期 65-74页
作者:穆海亮河南大学文学院 
就完整意义上的话剧艺术而言,其创作方式的集体性特征决定了其创作"单位"并非作为个体的戏剧家,而是融编剧、导演、演员、舞台工作者、演出事务管理者等众多艺术力量于一体的创作集体。这个集体在话剧发展史上就是以社团的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