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
1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从玉教神话看“天人合一”——中国思想的大传统原型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5年 第1期 30-37页
作者: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200240 
中国玉教信仰的基本教义:以玉为神;玉代表天(天命);玉象征永生。玉教的传承不像西方宗教在教堂内的有意识传教,而是通过"无意识的习惯",即通过神话观念与语言惯例而世代相传。玉教神话所建构的天人合一观犹如潜藏在文化表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玉教到佛教--本土信仰与外来信仰的置换研究之一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5年 第4期 35-42,99页
作者:叶舒宪 公维军中国社会科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200240 
文明发生的必要条件是宗教信仰和神话观念,而不是理与哲学。宗教信仰的人类普遍与信仰内容(一神、多神、拜物教、人格神)和形式(偶像、禁绝偶像)的文化差异,成为认识每一个文明特质的关键所在。玉教在东亚绵延数千年的偶像崇拜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玉石之路到佛像之路——本土信仰与外来信仰的置换研究之二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5年 第6期 27-36页
作者:叶舒宪西安外国语大学200240 
于阗作为中国玉石之路起点的和田玉原产地,对华夏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运输玉石的路径是在华夏统治者的强烈需求与活跃在于阗至河西走廊一带的印欧人种的月氏人共同开辟出来的,伴随着于阗成为佛教国家,再度开启西佛东输的传教运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玉璧的神话学与符号编码研究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5年 第2期 22-30页
作者: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200240 
玉璧是迄今所知最古老和最有生命力的中国文化符号。玉璧的起源和传播史,从7000年前的小型玉璧到良渚文化的大型玉璧群组,再到商周秦汉的玉礼体系,直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金镶玉奖牌复制汉代玉璧形式,按照大、小传统重新划分的文化编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玉石之路黄河道再探——山西兴县碧村小玉梁史前玉器调查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4年 第5期 44-49,43页
作者: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楚天学者讲座教授200240 
晋陕两地龙山文化玉礼器生产采用的玉料或经黄河水道来自西北地区。田野调查在黄河边的山西兴县小玉梁发现龙山文化遗迹和玉器,与隔河相望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玉器形成对应格局。从无文字时代大传统到汉字书写小传统,玉石之路黄河道随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汉代的天熊神话再钩沉--四重证据法的证据间申论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6年 第3期 26-34页
作者: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院 
通过从西北考察所见博物馆藏文物图像入手,旁及近年来出土的图像学新资料,提示鸮与熊形象的史前文化大传统渊源及其神话学蕴含,以尝试重建汉代天熊神话观中具体解析为六类不同功能的图像谱系:其一为天国中占据中央神位的天熊形象,堪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玉教”说到“玉教新教革命”说——华夏文明起源的神话动力学解释理论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6年 第1期 15-24页
作者: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 
从玉石神话信仰(玉教)到白玉独尊的文化价值观体系形成是驱动华夏文明发生的特殊动力要素,它使中国掀起最高价值以和田白玉为原型的"玉教新教革命",建构白玉崇拜为核心的华夏核心价值,周代以来的"白圭之玷"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玉文化先统一中国说:石峁玉器新发现及其文明史意义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3年 第4期 11-20,28页
作者: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 
玉兵器和玉礼器的出现是华夏文明起源期的特有文化现象。玉制干戈的功能在于从精神信仰上防御和化解实际的武力攻击,即"化干戈为玉帛"的中国式和平理想,其物质的和观念的前提是由北方红山文化和南方良渚文化在5000年前奠定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乞桥·乞巧·鹊桥:从文化编码论看七夕神话的天桥仪式原型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3年 第6期 5-11,16页
作者: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七夕神话包含着三级文明编码:史前文化的一级编码——祭神的乞桥(启桥)仪式:只有织女没有牛郎的七夕仪式活动之原型;父权制文明的二级编码——人向神乞巧:从象征天桥的史前玉璜形象八千年传承和甲骨文"虹"字中透露的双头龙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玉帛为二精”神话考论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4年 第3期 36-45页
作者: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 
从蚌埠双墩陶器上七千多年的蚕茧蚕丝形刻画符号到红山文化玉雕神蚕形象,均可以视为无文字时代对蚕神的一级编码;这种原型编码形式率先将玉和蚕(丝、帛)两种物质结合为一体,甚至在商周以后仍能与文字编码并行不悖地发展延续。而甲骨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