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明清以来,国家正祀的道教神祇信仰对民间道教崇祀戏场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从戏场崇祀时间、空间、崇祀对象分布等情况来看,明清甘肃民间道教崇祀戏场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明代至清初,道教崇祀戏场以国家正祀神祇为主;二是体现了民间生活逻辑的选择;三是明代至清初,道教崇祀戏场主要建在城治中心;四是清中叶以后,甘肃道教崇祀戏场深入乡村底层社会;五是庙会演剧促进了道教传播。总之,体现了国家与民间在道教信仰方面的互动和影响。
摘要: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末,民间小戏研究经历了由起步到深入发展两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北京大学率先将民间小戏作为独立研究对象引入了民间文学课程教学体系,并且形成民间文学路径下的民间小戏研究格局及其范式。20世纪60、80年代,以周贻白、张庚、郭汉城等为代表的民间小戏研究,奠定了戏剧戏曲路径下的研究格局及其范式。两种路径的研究格局及其范式,此消彼长,相得益彰,为民间小戏理论建构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后来民间小戏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这一时期留下的一些亟待梳理、解决的问题,成为21世纪民间小戏研究应该具有的历史思维空间。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