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项目""
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民俗影像拍摄的现场语境——以贵州苗族传统村落拆迁吊脚楼的复原测绘和拍摄为例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6年 第4期 34-40页
作者:邓启耀中山大学 
吊脚楼是贵州少数民族村落的典型传统建筑样式。由于水电"开发",某些临水传统村落和建筑物面临拆迁。2006年贵州省清水江下游姚百万家族的吊脚楼进行了复原重建,然而当吊脚楼被从它生产和死亡的生活现场与历史现场中剥离,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流动的手工艺社会:从“同乡同业”到“全域同业”的白族银器村
收藏 引用
《开放时代》2020年 第4期 57-69,M0004页
作者:孙九霞 李怡飞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广东财经大学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 
"同乡同业"中的业态流向一般为东部发达地区,经济主体也鲜见少数民族西南边缘地区大理新华村白族的银器业在社会网络的支撑下,完成了"同乡同业—返乡创业—全域同业"闭环性的纵向演化,手艺人实现了从城市向农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不离本土的自我传习与跨界传播——摩梭民族服饰工艺传承“妇女合作社”考察
收藏 引用
《文化遗产》2017年 第6期 1-8页
作者:邓启耀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艺术设计与文化创意系 
摩梭民族服饰工艺传承"妇女合作社",是一个由摩梭人妇女自发组成、从事传统民族服饰手工艺制作的经济合作组织。摩梭民族服饰工艺传承"妇女合作社"的文化传习意义,一是开发民族文化遗产的产业价值,对濒临灭绝的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旅游参与过程中社区精英的成长与流动研究
收藏 引用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 第6期 64-70页
作者:黄凯洁广东财经大学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 
当前,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一大困境是本地能人精英的流失和缺乏。"边少穷"乡村地区如何培养本土精英,进而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和全面振兴,是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有实践证明,旅游开辟了乡村个体向精英流动的本土化路径,但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社会资本视角下非遗传承人的地位获得
收藏 引用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 第6期36卷 5-11页
作者:孙九霞 李怡飞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 广东财经大学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广东佛山528100 
根据传承人申报者初始位置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的差异,选取四川、云南两省三个不同类型案例地,运用访谈法与非参与观察法对非遗传承人的认定过程展开研究研究发现,非遗传承人的地位获得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密切相关,一定的人力资本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居民行为的旅游空间再生产研究——以大理双廊为例
收藏 引用
《华中建筑》2016年 第11期34卷 127-131页
作者:刘洋 车震宇 赵树强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在影响旅游小城镇空间生产的多种因素和力量中,居民属于不容忽视的力量群体,其行为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旅游小城镇的空间生产。由于外来资本和权利等要素的介入,使得小城镇居民的生存空间变成了具有特性的构建空间,旅游小城镇中居民的经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旅游发展下宏村镇空间景观形态变化研究
收藏 引用
《华中建筑》2018年 第1期36卷 83-87页
作者:施昳 车震宇 董立义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保山市天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宏村作为徽州传统村镇的典型代表,2000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以来,旅游开发使村镇建筑、景观环境、居民生活方式不断改变。该文以宏村镇的空间景观结构和社会因素为研究对象,分析两者的关系以及在空间景观形态变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