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德科学中心项目"
20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数字设计与智能建造实践——上海西岸人工智能峰会B馆
收藏 引用
《建筑技艺》2019年 第2期25卷 86-93页
作者:袁烽 金晋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西岸人工智能峰会B馆是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主会馆之一,在有限的建造时间里,打破了常规会展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方式,通过建筑与展亭的数字设计与智能建造,在100天内实现了建筑工业化、智能化的具体实践。项目是一次对建筑数字设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混合增强,孪生共造——面向历史与未来的智能建造
收藏 引用
《建筑实践》2019年 第7期2卷 192-199页
作者:袁烽 罗又源 ZHENG Xin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随着机器智能的发展,人与机器混合增强、孪生共造的赛博格主体逐渐成为建筑学中设计与建造的主体。这一赛博格主体引发了建筑学领域感知力、思辨力与生产力的变革,构建了"城市之眼""城市大脑"和"城市之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连续到离散 关于2018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云市”的建造实验
收藏 引用
《时代建筑》2018年 第5期61卷 76-83页
作者:袁烽 张立名 陈哲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文章梳理了机器人空间打印工艺的前期实验室研究脉络,通过对201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室外展亭"云市"进行"实验室研究-数字设计-数字建造"的全流程详细介绍,从建造方式和材料两方面详细探究了机器人数字建造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数字孪生 关于2017年上海“数字未来”活动“可视化”与“物质化”主题的讨论
收藏 引用
《时代建筑》2018年 第1期61卷 17-23页
作者:袁烽 柴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一造建筑智能工程有限公司 
文章结合2017年上海"数字未来"暑期活动的实验性探索,从建筑"可视化"与"物质化"的角度探讨建筑学走向虚拟与现实的共生状态——"数字孪生"的可能性。文章对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思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工科的教育转向与建筑学的数字化未来
收藏 引用
《中国建筑教育》2017年 第3期 98-104页
作者:袁烽 赵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文章探讨了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建筑学智能新工科的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方向。从建筑智能新工科建设的共性技术出发,对智能化设计与建造方法及数字建筑设计的产业化未来进行讨论。文章进一步结合同济大学举办的'数字未来'工作营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数字文化下的建筑技术研究与教学发展现状
收藏 引用
《时代建筑》2020年 第3期63卷 50-57页
作者:王祥 李可可 姚佳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建筑技术作为建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得益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也引领着建筑学科的发展趋势。然而,在中国建筑技术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多数院校的教学体系仍以技术应用与设计探索为主,缺乏对系统改革以及体系创新等方面发展的关注。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可视化的二重性:论空间物质性与虚拟性的重构
收藏 引用
《城市建筑》2018年 第19期15卷 17-21页
作者:闫超 袁烽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同济大学上海建筑数字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在空间设计和空间体验的过程中,可视化媒介一直作为一种信息桥梁架构着建筑物、建筑师、观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同时,基于不同历史时期中可视化媒介产生的多样化信息联系,人们对于建筑空间的认知也不断地在物质层面与虚拟层面之间游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介尺度设计功能新材料研究进展
收藏 引用
《无机盐工业》2023年 第3期55卷 1-9页
作者:史国强 徐珂 陈昆峰 薛冬峰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多尺度晶体材料研究中心广东深圳518055 山东大学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研究院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00 
随着材料多尺度问题的认识与提高,新材料设计的构效关系已经远远超越了结构-性能关联,而是往更加本质的体系自由度及其耦合机制方向深入拓展。新材料设计需要从材料的量子本质明确其性质来源。介尺度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表现出了丰富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桥到亭--机器人三维打印
收藏 引用
《城市建筑》2018年 第19期15卷 70-73页
作者:袁烽 陈哲文 林边(摄) 陈颢(摄) 林钰琼(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不详 
在新材料与新唯物主义的影响下,一种利用数字化工具实现物质性能化建筑的“新建构”方法逐渐成形。而机器人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无疑是将这种跨学科的建造方法由数字端进行的系统集成转化为可规模化生产的制造工艺。在传统的观念中,机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智能建造产业化和传统营造文化的融合创新与实践 道明竹艺村
收藏 引用
《时代建筑》2019年 第1期62卷 46-53页
作者:袁烽 郭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文章以四川道明竹艺村乡土重建项目为例,从在地文化、社区凝聚力、产业复兴以及对外互联等多方面探寻中国未来乡村的发展模式。通过数字建造产业化方法来思考与提升传统建造范式在中国乡村的演进,对于未来技术人文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