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农产品安全风险事件的不断涌现持续引发社会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同时也拷问着政府在农产品安全风险治理中的履职能力。为了更好地厘清政府在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中的行为逻辑,以政府职能规范及其行为边界为研究的起点,结合有限政府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从农药施用的视角,对5个典型农业省份的986个农户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从中选取典型案例,从标准体系缺失引起的用药依据缺乏、公共服务缺失引起的不规范农药施用行为、监管失职引发的施药失范行为、激励约束机制缺失引起的施药恶性循环等四方面分析了政府在农产品安全风险治理过程中应具备的核心职能,并结合现实场景对政府和社会以及政府和市场间的职能范围进行了界定。
摘要:消费者对安全认证农产品的自述偏好与现实选择的不一致性表现为消费者的认知失调现象,认知失调程度越高的个体采取措施缓解认知失调情绪的动力就越强烈,因此深入探究消费者认知失调后对安全认证农产品的行为选择构成了本文的研究起点。本文基于江苏省和安徽省840份实地调研数据,结合认知失调理论和理性行为理论,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消费者认知失调后的行为选择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消费者对安全认证农产品环境效用的感知、认证机构信任度、成本感知、购买条件、识别难易程度都会显著影响消费者认知失调后的行为选择。
摘要:本文对多个典型生猪养殖省份404家养殖户开展调查,运用实验经济学方法获取养殖户损失厌恶指数,将养殖户病死猪处理行为划分为资源化处理、深埋和焚烧、无处理丢弃、出售等类别,利用多元有序Probit模型对养殖户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着重考察养殖户损失厌恶程度对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病死猪处理点可及性、对病死猪不当处理惩罚政策的重视程度、政府惩罚力度对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养殖户对拘留的损失厌恶指数越高,采取无害化处理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养殖户对罚款的损失厌恶指数对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行为的影响不稳健。
摘要:在政策中明确或细化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偿标准,对于保障无害化处理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744个生猪养殖户的实验和特征数据,运用双边界二分选择模型和Probit模型测算不同补偿方案下养殖户受偿意愿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不同补偿方案下估算的养殖户受偿意愿存在显著差异,且随着补偿收益确定性的增加而降低。实践中对于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补贴与基于养殖户受偿意愿所测算出的补偿标准有较大差距。为实现公共利益,除了提高补偿标准之外,减少补偿程序、加快补偿兑现、提高养殖户认知水平等也应受到重视。
摘要:生产环节是生猪供应链的起点,也是风险事件高发环节,养殖户滥用兽药、使用受污染饲料饲水以及疫病防疫、饲养环境维护、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等不当行为均会引发生猪供应链生产环节安全风险,影响且直接导致消费环节的损害,致使整个生猪供应链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对生猪供应链生产环节安全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测度既可以降低生猪供应链生产环节安全风险,还可以提高生猪供应链风险管理效率。文章通过对既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结合江苏省阜宁县生猪养殖散户和规模养殖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贝叶斯网络方法对生猪供应链生产环节安全风险来源及其要素构成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猪供应链生产环节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内部安全风险、外部安全风险和系统安全风险三个方面。从生猪供应链生产环节内部安全风险来看,生猪养殖户对安全生产政策的不当认知是最为重要的风险因素,其次来自于生猪养殖户的病死猪不当处理行为和不当的兽药施用行为。从生猪供应链生产环节外部安全风险来看,相关部门对生猪供应链生产环节安全监管不力、生猪养殖户获取安全生产信息难度较大也可能会带来相关风险。从生猪供应链生产环节系统安全风险来看,除发生自然灾害与生猪产生疫病外,生猪养殖的成本较高、生猪收购价格过低以及生猪需求量的波动也是不容忽视的风险因素。对此,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提高生猪养殖户的认知能力,加速生猪供应链纵向整合,加大对疾病与自然灾害的监控与预测,提高生猪产业链集中度,以减少生猪供应链生产环节的安全风险。
摘要:近年来农产品安全风险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安全认证开始成为消费者购买猪肉时着重考虑的因素,但由于消费者自述偏好与现实选择之间的差异,导致其购买安全认证猪肉的意愿与实际行为不一致。因此,深入挖掘导致这种差距的因素并识别内在的逻辑机理便构成了本研究的逻辑起点。文章通过对安徽和江苏两省844个消费者的实地调查,参照计划行为理论,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分层分析的方法对消费者购买安全认证猪肉的意愿和行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消费者对购买安全认证猪肉表现出普遍的自述偏好,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转化为现实的购买行为。究其原因,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信念强度、结果评价、控制信念对其自述偏好和现实选择一致性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服从动机和控制行为程度对消费者自述偏好和现实选择一致性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文章进一步对过往经历的调节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过往经历在通过信念强度、控制行为程度对消费者自述偏好与现实选择一致性的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据此,文章从加强社会协作、完善安全认证系统、加大对销售人员培训力度、媒体正向引导、简化认证流程、强化购后体验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摘要: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问题,始终是畜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了解养殖户畜禽废弃物的处理现状与行为特点,分析影响养殖户废弃物处理方式选择的主要原因,本文基于对山东省6市30县(区)养殖户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UTAUT理论分析框架与无序多分类Logit模型,对养殖户畜禽废弃物的处理方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经济绩效期望、主观规范、养殖劳动人口、养殖数量对养殖户选择直接还田、堆肥发酵、沼气发酵以及鲜装出售4种方式处理畜禽废弃物均有显著影响。②家庭年收入正向影响养殖户选择直接还田的方式处理畜禽废弃物。③养殖户通过堆肥发酵方式处理畜禽废弃物受其知识储备、社会因素、养殖规模的正向影响以及性别与婚姻状况的负向影响。④利用沼气发酵方式处理畜禽废弃物受到养殖户年龄的负向影响以及养殖收入比例与环境便利性的正向影响。⑤对直接还田、堆肥发酵、沼气发酵、鲜装出售方式处理畜禽废弃物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为主观规范、养殖规模、经济绩效期望与养殖劳动人口。据此,为促进养殖户畜禽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推动养殖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①强化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宣传推广,提升养殖户相关理解与认知水平。②制定合理的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补贴政策,增加政策的针对性与有效激励性。③加强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技术研究与积极推广,提高讲座或培训内容的实用性。④完善畜禽粪污治理的有关政策与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与政策的可操作性。
摘要: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是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来源,为缓解其造成的不良影响,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市场的信任感,结合江苏省和安徽省844名消费者的样本数据,以安全认证猪肉为研究对象,以“态度-行为-情境理论”为基础,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深入调查消费者对安全认证农产品的行为态度,探究消费者信任的不同维度结构(人际信任、制度信任)对其购买意愿的影响,并运用多群组分析甄别影响其路径的情境因素。从政府、媒体和生产者三个层面出发,对规范农产品生产者行为和完善政府相关政策提出建议。
摘要:基于保护动机理论,将环境风险感知划分为事实感知、原因感知、损失感知和反应行为感知4个维度,根据苏皖两省839份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多维度环境风险感知对民众公领域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维度的环境风险感知对民众公领域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程度和作用路径不同,反应行为感知对民众公领域亲环境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责任意识在环境风险感知影响民众公领域亲环境行为中发挥中介作用。具体而言,事实感知和原因感知对民众公领域亲环境行为不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损失感知对公领域亲环境行为没有直接影响,但可以通过责任意识产生间接影响;反应行为感知也可以通过责任意识对公领域亲环境行为产生间接影响。基于此,提出应加强环境认知教育、激发环境情感、培养责任意识,引导民众践行公领域亲环境行为,以构建全民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摘要:全面推进农业绿色生产转型,既是破解当前农业资源环境约束的关键途径,也是源头保障国家粮食供给安全、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基于江苏省708份微观农业生产者实地调查数据,本文运用二元Logit模型实证检验收益感知与成本感知对生产者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并基于似无相关回归(SUR)模型探究外部结构性因素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收益、经济收益、心理收益三个方面的收益感知为绿色生产转型的主要驱动力;市场导向对经济成本感知与绿色生产转型的关系存在显著调节效应;激励政策、引导政策、约束政策分别在不同收益感知和成本感知的影响效应中起到了差异性的调节作用;在不同生产经营类型和区域条件下,生产者绿色生产转型的内在动力存在一定差异。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