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基金资助=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敦煌與于闐:佛教藝術與物質文化的交互影響”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唐代书信缄封考--以中国人民大学藏和田出土书信文书为中心
收藏 引用
《文献》2015年 第5期 48-68页
作者:刘子凡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和田文书中,有相当数量的唐代书信封皮及背面写有封题的书信,为唐代书信缄封方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本文主要使用这些材料,并参考库车、吐鲁番、敦煌等地出土相关文书,在定程度上复原出加封皮直封和随信折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古代于阗种织物——白氎
收藏 引用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年 第3期 162-170页
作者:毕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根据汉文传世文献记载,古代于阗的衣物用料种类多样,如丝、毛等均在和田出土的汉文、于阗文及其他胡语文书有所印证。不过,玄奘所记于阗棉织物"白氎",在出土文书中却直未见其踪。本文指出,"白氎"可能对应的就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阿羅漢僧伽伐彈那授記》譯注
收藏 引用
敦煌吐鲁番研究》2019年 第1期 453-482页
作者:朱麗雙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 
前言《阿羅漢僧伽伐彈那授記》(dGra bcom pa dge’dun’phel gyis lung bstan pa)收於藏文大藏經《丹珠爾》,講述有關于闐佛教住滅情況及佛法最後滅盡的故事。1935年托瑪斯(***)在其著《有關西域的藏文文獻與文書》中曾做過解題和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公元6世紀末至8世紀初于闐《大品般若經》圖像考——和田達瑪沟托普魯克墩2號佛寺兩塊“千眼坐佛”木板畫的重新比定與釋讀
收藏 引用
敦煌吐鲁番研究》2019年 第1期 279-329,744页
作者:張惠明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研究院 
引言《般若經》是大約從公元前100年到公元600年之间在印度創作的大約四十種文本的集合[1]。在2到3世紀的龍樹(Nāgārjuna)時代,《般若經》進入了繁榮的時期,《般若經》的篇幅被不斷擴充,從八千頌擴展到萬八千頌,二萬五千頌乃至十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梵語、于闐語及漢譯賢劫千佛名研究——兼與敦煌寫本做比較
收藏 引用
敦煌吐鲁番研究》2019年 第1期 483-581页
作者:范晶晶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 
從釋迦牟尼到賢劫千佛在佛教發展的過程中,佛的數量在逐漸增加。起初只有釋迦牟尼佛。阿育王時,另外擴展出過去三佛,並爲其興修佛塔。法顯與玄奘遊歷印度,都曾見過釋迦牟尼佛塔之外的過去三佛塔,法顯記載爲迦葉、拘樓秦和拘那含牟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公元7—11世紀胡藥硇砂輸入中原考
收藏 引用
敦煌吐鲁番研究》2019年 第1期 583-601页
作者:李昀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前言《松漠紀聞》載回鶻:"藥有腽肭臍、硇砂,香有乳香。"[1]晚唐五代宋初,硇砂、乳香等域外商品透過納貢輸入中原的記載不曾間斷。硇砂與乳香原先由掌握要道的甘州回鶻輸入中原,天聖八年(1030)以後,逐漸崛起並控有硇砂産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敦煌新樣文殊造像中的于闐國王像研究
收藏 引用
敦煌吐鲁番研究》2019年 第1期 357-397页
作者:張小剛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 
敦煌石窟供養人畫像中現存有四身于闐國王像,分别見於莫高窟第98、454、4窟主室東壁門南側與榆林窟第31窟甬道北壁,莫高窟第55窟主室東壁門南側底層很可能也存有被表層壁畫覆蓋的于闐國王供養像[1]。這些于闐國王供養像均爲頭戴冕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于闐皇室與敦煌涅槃寺
收藏 引用
敦煌吐鲁番研究》2019年 第1期 399-424,745-746页
作者:郭俊葉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獻研究所 
敦煌莫高窟南區崖面之上有座塔形建築,原稱爲天王堂,關於其壁畫内容、名稱等問題,直困擾著很多學人,有學者已對天王堂的名稱提出了質疑[1]。通過調查,筆者校補了天王堂内東壁門上的功德記文字,並識讀出門兩側的供養人像題記若干,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彼岸”之旅:佛教朝聖和于闐緑洲的旅行物
收藏 引用
敦煌吐鲁番研究》2019年 第1期 331-356页
作者:富艾莉 朱麗雙(译)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 
古代于闐是絲綢之路沿途的主要中心地之一,在其歷史過程中吸引過衆多行人。各色行人與物品給于闐留下强烈的多文化印記,從于闐緑洲的各種考古遺址中我們可以獲得此種印象。這些物品中有類東西與種特定的旅行,即朝聖有關,可以稱之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