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酚类物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对富含酚类物质的功能性乳制品的稳定性及生物活性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光谱分析及抗氧化活性测定,研究了芦丁和阿魏酸与酪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荧光光谱分析发现,芦丁和阿魏酸均能淬灭酪蛋白的内源荧光,淬灭方式为静态淬灭;热力学参数表明,芦丁与酪蛋白作用的驱动力为疏水作用,阿魏酸与酪蛋白作用的驱动力为疏水作用和氢键。紫外-可见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表明,芦丁和阿魏酸的加入影响了酪蛋白中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周围的微环境,从而引起酪蛋白的构象改变。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圆二色谱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芦丁和阿魏酸使酪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破坏其二级结构。
摘要:在冷链市场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针对目前冷链物流中食品安全保障较低的问题,研发出一种自冷却式吸附冷藏容器,该容器具有制冷时无能源驱动,结构简单,绿色环保,可反复循环使用的特点。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对容器进行2 h、300℃的加热脱附再生后,在吸附制冷实验时,经过1 h 32 min的制冷时间,能将10 L水的温度从25℃降到2.34℃,且能维持水温在10℃以下超过20 h。
摘要:本文研究了不同酶解工艺条件对鸡肉蛋白酶解产物钙螯合力的影响。研究了木瓜蛋白酶酶解时间对钙螯合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酶解时间在3 h时,酶解产物有最大钙螯合力。对比了木瓜蛋白酶单酶酶解,木瓜蛋白酶、风味蛋白酶双酶同步酶解,及双酶分步酶解三种酶解方式,发现风味蛋白酶的加入有助于提高产物钙螯合力,且分步酶解法的对产物螯合力提升效果优于同步酶解。针对双酶分步酶解法,研究了木瓜蛋白酶酶解时间、风味蛋白酶酶解时间、木瓜蛋白酶添加量、风味蛋白酶添加量四个因素对酶解产物钙螯合力的影响,并以木瓜蛋白酶酶解时间、木瓜蛋白酶添加量、风味蛋白酶添加量为自变量,酶解产物的钙螯合力为响应值,设计了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实验,得到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木瓜酶酶解时间定为3.5 h,风味蛋白酶酶解时间为2.84 h,风味蛋白酶添加量为0.18%。在该条件下酶解产物含有较多的酸性氨基酸及碱性氨基酸,有利于螯合反应的发生。
摘要:为解决现有光动力疗法辐照器光源采用的多光谱固态发光器件出光效率低、出射光束发散角大、能量不集中、不同波长光在光束照射靶面所形成的均匀照射光斑位置存在差异等问题,设计一种光透镜阵列多光谱固态发光器件,通过一次透镜阵列设计和材料选择,集成封装工艺达到医用LED光源的标准;通过二次透镜阵列补偿,阻止光能分散,实现对病变组织表面光照射总能量的精确控制。
摘要:焊接质量是由各焊接参数相互综合作用决定的。通过中心复合设计试验方案,基于响应面法建立了316L不锈钢冷金属过渡(CMT)焊接参数(焊接电流、焊接速度、保护气流量和弧长修正值)与焊缝成形尺寸(熔深、熔宽、余高)之间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各焊接参数对焊缝成形的影响,得出较优的焊接参数。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够反映焊接参数与焊缝成形尺寸之间的关系,能够用于焊缝成形的预测,得到了焊接参数对焊缝成形质量的影响规律;在本试验条件下,保护气流量和焊接速度的交互作用对焊缝熔深有显著的影响,焊接电流与弧长修正值的交互作用对焊缝余高有显著的影响。优化后模型所得焊缝的尺寸与实际试验得到的焊缝尺寸误差分别为:熔深为7.8%、熔宽为2.0%以及余高为4.9%。采用最优的焊接参数制备的增材件成形性良好,室温抗拉强度可高达555.3 MPa,断后伸长率最大为40.7%,强度和塑性均满足铸造性能指标。
摘要:为了探究适合贝尔纳四链藻(Tetradesmus bernardii)生长和油脂积累的铵盐种类及培养模式,实验设计将改良BG^(-1)1培养基中的氮源NaNO3分别替换成NH_(4)HCO_(3)、(NH_(4))_(2)CO_(3)、NH_(4)NO_(3)、(NH4)2SO4和NH4Cl,并设置4种不同的铵离子浓度(3、6、9、18 mmol·L^(-1))培养贝尔纳四链藻。结果表明,贝尔纳四链藻可以利用NH_(4)HCO_(3)、(NH_(4))_(2)CO_(3)和NH_(4)NO_(3)为氮源进行生长。以NH_(4)HCO_(3)和(NH_(4))_(2)CO_(3)为氮源时,最适合贝尔纳四链藻生长的铵离子浓度均为9 mmol·L^(-1)。以NH_(4)NO_(3)为氮源时,最适生长的铵离子浓度为6 mmol·L^(-1)。当以(NH4)2SO4和NH4Cl为氮源时,贝尔纳四链藻不能正常生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培养开始后藻液酸化。分别以NH_(4)HCO_(3)、(NH_(4))_(2)CO_(3)和NH_(4)NO_(3)为氮源,在最适合贝尔纳四链藻生长的铵离子浓度下进行批量培养,获得贝尔纳四链藻最高生物量分别为9.09、8.73和6.60 g·L^(-1),最高总脂含量分别为干重的61.5%、59.7%和54.1%,最高总脂产率分别为276、255和238 mg·L^(-1)·d^(-1);补料批量培养时,获得贝尔纳四链藻最高生物量分别为10.07、9.69和8.51 g·L^(-1),最高总脂含量分别为干重的52.0%、51.5%和55.2%,最高总脂产率分别为333、329和285 mg·L^(-1)·d^(-1)。和批量培养相比较,补料批量培养有助于提高贝尔纳四链藻的光系统活力及光能利用效率。综上, NH_(4)HCO_(3)、(NH_(4))_(2)CO_(3)和NH_(4)NO_(3)可以作为培养贝尔纳四链藻的氮源,且补料培养可以实现贝尔纳四链藻高效产油。
摘要:目的建立敏感、特异的主要适用于蚊媒携带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的核酸检测体系,构建新型质粒标准分子,并初步应用于广州地区白纹伊蚊野生种群ZIKV感染检测。方法从GenBank获取ZIKV全长序列,以MAGE6.0分析比对锚定保守区域作为靶标片段,结合Beacon Designer 7.5、Primer premier 6等设计引物及探针,采用逆转录PCR(RT-PCR)扩增ZIKV RNA,获得检测靶标片段RZ-1,运用Overlapping PCR在RZ-1中间插入50bp内含子(mRZ-1),克隆获得ZIKV新型质粒标准分子pBmRZ-1。构建并优化ZIKV巢式逆转录PCR(Nested RT-PCR)和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qRT-PCR)检测体系,用pBmRZ-1及不同来源的ZIKV标本对检测体系进行敏感性和特异性测试,并用于广州白纹伊蚊野生种群ZIKV检测。结果成功构建ZIKV新型质粒标准分子pBmRZ-1及Nested RT-PCR和qRT-PCR检测体系。以pBmRZ-1测试最低检测极限(Limit of detection,LOD)Nested RT-PCR为5copies,qRT-PCR为1copy,qRT-PCR标准曲线拟合线性方程为Y=-3.387LOG(x)+41.43,相关系数R2=0.996,扩增效率为97.4%。该检测体系特异、敏感,能检出蚊虫和细胞感染的ZIKV,411份广州地区白纹伊蚊野生种群标本ZIKV检测阴性。结论成功构建了特异、敏感的ZIKV核酸检测体系,可用于蚊ZIKV检测,亦可用于细胞、血清标本的ZIKV检测。新型质粒标准分子pBmRZ-1能甄别标本中可能存在的来源于阳性参照的核酸污染。广州市白纹伊蚊野生种群未检出ZIKV。
摘要:基于高性能计算平台与多重物理耦合软件,研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中的电流密度分布,其中包含阳极和阴极的质量平衡、气体通道中的动量平衡、多孔电极中的气流氧离子携带的离子流平衡以及电子流平衡间的全耦合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显示了多物理量参数变化对电流密度分布的影响,为电池结构设计、参数控制的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目的】对青天葵进行多倍体诱导和鉴别研究,获得多倍体植株。【方法】通过比较自然和组培条件下根状茎和球茎的诱导率、浸泡法和琼脂法,筛选青天葵多倍体诱导材料和诱导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考察秋水仙素浓度(200、300、400、500mg/L),秋水仙素作用时间(7、14、21、28 d),二甲基亚砜(DMSO)浓度(0、10、20、40 m L/L),6-糠氨基嘌呤(KT)浓度(0、1.0、2.0、4.0 mg/L)对诱导率的影响。采用形态学、细胞学、染色体法对处理后的植株进行鉴定。【结果】选用琼脂法并用300 mg/L秋水仙素、10 m L/L DMSO、2.0 mg/L KT处理组培根茎28 d,诱导率可达到50%,诱导效果较好。所得植株外形表现出巨型化,叶片的长、宽以及高分别是二倍体的152.17%、158.67%、60.90%。经细胞学鉴定,处理后的叶片表皮细胞气孔长度、宽度、气孔密度、叶绿体数目分别是未经过处理的138.46%、153.00%、59.09%、109.09%。经染色体鉴定,所得四倍体数(约40)是二倍体数目(约20)的2倍,可确定为四倍体植株。【结论】本研究成功获得青天葵多倍体植株,这将为改良品种、丰富育种资源、深入开展良种选育等研究奠定基础。
摘要:道路监控视频具有场景复杂、车辆型号多样、外观相似、刚性运动等特点.针对道路监控视频中智能识别车辆的应用需求,构建了车辆图像的训练和测试样本库.然后利用Haar-like特征、颜色特征和HOG特征,构建了一个包含车辆形状、边缘、纹理、颜色和梯度等混合特征的细粒度特征池,得到车辆的全局外观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个过完备的初始字典,再通过有监督的判别字典学习方法,训练出一个具有稀疏性和判别性的分类器.为进一步提高视频中车辆判断和识别的稳定性,满足实时视频处理的需求,提出了引入反馈结构约束的"检测—分类—跟踪"车辆识别框架,以提高系统处理视频的实时性和稳定性.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