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基金资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华美学精神与20世纪中国美学理论建构”的阶段性成果"
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气韵生动”与“感情移入”
收藏 引用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 第5期 82-89页
作者:李雷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48 
20世纪上半期,分现代学者受移情理论的影响,将"气韵生动"与"感情移入"相提并论,并一致认为前者较后者更复杂、更深邃,也更高级,代表了审美活动与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此种研究方法,或许启发了朱光潜将"气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审美共情·境遇创造·历史建构——新史学观与邓以蛰对“艺术创造”的阐发
收藏 引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 第5期42卷 184-191页
作者:王德胜 陈楠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48 
近代以后,由于西方知识体系的介入,以"科学"的整体价值准则而为中国传统寻获其现代定位,构成了包括艺术研究在内的中国现代学术的思考话题。面对有关精神独立及其价值存在的质疑,邓以蛰藉由对"艺术创造观"的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宗白华美学思想中“信”与“爱”的悖论
收藏 引用
《学术界》2023年 第7期 161-169页
作者:刘建平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在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中,存在着“可信”和“可爱”的审美理想冲突。宗白华所追求的审美理想应是富有生命精神的、雄丽的、能对时代精神起到振衰起敝作用的,这是“可信”的一面;然而,宗白华在他的艺术创作和“散步美学”中向我们呈现的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古代本美学及其对现代美学的影响
收藏 引用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 第1期 99-107页
作者:左剑峰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儒道释三种审美方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强调发挥人的本力量去观照界,可称其为"本体验"。这三种本体验对整个中国古代美学起着导向作用。因此,有关本体验的思想及受其影响的艺术理论,又可称为"本美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朱光潜尚“动”的人生美育思想
收藏 引用
《美育学刊》2019年 第4期10卷 51-56页
作者:孟姝芳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朱光潜的人生美育思想是从"立人"--"造时势英雄"的角度切入,肯定艺术在完整人格和完美人生中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既作为英雄人格培育的载体,又作为人生存在的终极关怀和生存意义。同时,在艺术的情感教育中,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禅宗审美与当代美育
收藏 引用
《美育学刊》2018年 第2期9卷 42-48页
作者:左剑峰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所谓禅宗美学不仅指禅宗对中国古代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更应指其自身的审美方式,作为禅宗之核心的"真如妙用"是一种审美观照活动。禅境之总体特征可概括为"真",具体表现为幻灭无常、顺任圆融、湛然净寂三个方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形象思维”理论视野下的梁实秋文艺创作思想探论
收藏 引用
《华夏文化论坛》2022年 第2期 194-201页
作者:王靖才 唐善林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阳550001 贵州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贵阳550001 
梁实秋以“普遍的人”为旨归的创作观,如果仅从概念出发,的确存在着不可抹杀的抽象;但如我们以“形象思维”为理论视野并结合其创作实践来看的话,则会发觉其以“普遍的人”为旨归的创作观是符合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规律的。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是生命的表现——方东美诗学美学思想探微
收藏 引用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 第6期62卷 105-113页
作者:兰希秀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48 
结合其具体诗词作品来看,方东美的诗学本质论可以概括为:诗(艺术)是生命的表现。"表现"既是一种艺术创作方式与方法,又指向诗(艺术)审美境界的创构,具有本体意义。"生命"并不是指物质的生命肉体,而指向一种生命精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