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为综合分析高温天气条件下广场不同绿化模式、植物景观特征对热环境的日夜间影响规律,本文在2020年8月31日7:00—22:00对华中农业大学校园广场进行小气候环境实地监测,比较分析了硬质铺装、水体景观、规则树阵、疏林草地4类绿化形式空间小气候因子和热舒适度的变化趋势,并探讨了不同围合形式植物景观的热舒适性差异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广场不同绿化形式对全天的空气温湿度影响较小,但对风速、黑球温度的影响较大且存在日夜差异,是影响广场不同空间生理等效温度(PET)差异的主要小气候因子;2)4类绿化形式空间热舒适性在日间存在较大差异,规则树阵、疏林草地、水体景观与硬质铺装相比,日间平均PET降幅分别为8.85℃、5.50℃、2.48℃,但从全天热可接受时间占比来看,硬质铺装空间则略高于水体景观空间;3)植物景观围合空间对PET的调控能力主要受乔木覆盖度影响,其中覆盖型、垂直型日间热舒适性要显著优于半开敞型、开敞型、无植物型,而在夜间不同植物景观围合空间的热舒适性差异较小,且覆盖型要略低于其它4类。该研究成果可为热环境优化视角下的广场植物景观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揭示城市下垫面复杂地物表面温度的时空异质性对更加精细的城市热环境管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夏季高温天气下利用无人机搭载热红外成像仪对路面、屋面、绿色空间3类下垫面表面温度日间变化特征进行连续监测,并定量分析各下垫面地物材质及其组分配置对表面温度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1)3类下垫面日间表面温度均在12:00—14:00时达到峰值,但屋面、路面、绿色空间的日间变化幅度存在较大差异,分别为26.78℃、22.53℃、13.74℃;2)同种下垫面类型不同材质地物的表面温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浅色沥青卷材、瓷砖、绿色屋顶3类材质屋面比屋面平均表面温度低5~7℃,混凝土、荷兰砖2类材质路面比路面平均表面温度低约3℃;3)不同类型下垫面的表面温度相互影响不明显,绿色空间对临近下垫面温度的影响仅限于植物遮阴范围;4)基于下垫面组分配比构建了1套适用于城市地块控规管理和详细设计的地表温度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较好地弥补了卫星遥感数据因时空分辨率局限造成的对复杂地物表面温度变化机制揭示的不足,同时为凉爽城市下垫面的冷却材料选择与配置提供科学参考。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