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为研究桥梁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的震后自复位性能并评价现有表征方法,采用公式推导、试验和有限元计算方法,综合对比分析支座的静态残余位移和震后残余位移。基于支座结构推导静态残余位移理论公式,并以竖向设计承载力5000 kN支座为例,进行支座自复位性能的拟静力试验验证;进行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分析静态残余位移和震后残余位移的差别;以32 m跨典型铁路混凝土简支箱梁为背景,建立MIDAS Civil有限元模型,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分析单次和连续2次地震波输入工况下支座的震后残余位移和自复位能力。结果表明:支座静态残余位移为支座等效曲率半径与支座等效摩擦系数的乘积,支座自复位性能的静态残余位移与理论值较为符合,二者偏差为4.92%;振动台试验和非线性时程分析下的支座震后残余位移平均值均为2 mm左右,均低于静态残余位移的5%;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支承下的桥梁减隔震体系可以避免产生累积性的震后残余位移,具有强复位能力,而目前用静态残余位移来评价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的震后自复位性能较为不妥。
摘要:基于“材料性能学”课程综合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提出以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领域技术人才为导向,全面实施“专业认知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三个培养层次的案例式教学,强化学生“宏观性能-微观设计-工程应用”辩证思维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特别是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以及人工智能(AI)技术,将科研成果形成教学案例,深化科教融合;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利用KimiChat等AI智能工具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充分挖掘教学案例中的思政元素,将科技前沿进展、材料性能教学及课程思政(科-教-思)三者有机融合,从而实现“传道授业”与“立德树人”并行发展,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提供新思路。
摘要:为了充分利用麦胚,改善麦胚的营养价值,利用黑曲霉发酵麦胚,以抗氧化活性为指标设计响应面试验得到最佳的发酵工艺参数,并且利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发酵产物,研究了醇沉物在不同干燥方式下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黑曲霉发酵麦胚最优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28℃、接种量5.48%、发酵时间76.88 h、底物料液比1∶10(g/mL),在该发酵条件下发酵液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高达81.94%;喷雾干燥法和冷冻干燥法所得发酵产物均具有一定的持油性、起泡性,以及较好的乳化性;黑曲霉发酵麦胚产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对乳化性、起泡性要求较高时可采取冷冻干燥法处理,2种干燥方式对持油性的影响不存在线性关系。该研究为小麦精深加工及麦胚高值化开发提供了试验依据。
摘要:以铝溶胶、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物(AA/AM)、六亚甲基四胺为原料,采用油柱成型法制备氧化铝球形颗粒,并使用浸渍法得到Pd/Al_(2)O_(3)催化剂。将Pd/Al_(2)O_(3)用于2-乙基蒽醌催化加氢反应。使用N_(2)吸附-脱附、XRD、TEM、CO脉冲滴定对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AA/AM对催化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AA/AM的加入没有改变催化剂的晶体结构,但会增加催化剂比表面积和孔径,同时使催化剂表面Pd粒子的尺寸减小,Pd的分散度增大。与未改性的催化剂APC-Q-1S相比,添加AA/AM的改性催化剂LDHA-1在实验室反应器中的活性由12.5 g/L增加至14.5 g/L,在过氧化氢产能(以100%H_(2)O_(2)计,下同)为10 kg/d的模型实验装置和2000t/a的工业生产装置中的时空产率分别提升77.0%和70.0%;在过氧化氢产能为55000 t/a的工业生产装置中,时空产率可达8.55 kg H_(2)O_(2)/(kg cat·d),显著高于现有工业用催化剂[≤6.14 kg H_(2)O_(2)/(kg cat·d)]。
摘要:采用液相原位表面修饰技术,分别制备了胺基、巯基功能化的大孔结构纳米二氧化硅材料(SiO_(2)-N和SiO_(2)-S),分析了SiO_(2)-N和SiO_(2)-S的结构,并考察了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通过XPS、Zeta电位探究了其吸附机制。结果表明:制备的SiO_(2)-N和SiO_(2)-S具有较大的孔径,分别为30.02和27.04 nm,对Pb(Ⅱ)、Cd(Ⅱ)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04.8和85.0mg/g;SiO_(2)-N和SiO_(2)-S与重金属离子的配位机制符合内层配位模型,且SiO_(2)-N和SiO_(2)-S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好的选择反应性,共存离子对SiO_(2)-N和SiO_(2)-S的重金属吸附性能无明显影响。大孔结构二氧化硅材料制备工艺简单、易批量生产,较同类纳米材料成本大幅度降低,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摘要:以杨树桑黄为菌种,采用前胡醇提物发酵培养基生产黄酮。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黄酮产量为考察指标,采用中心组合设计(CCD)试验优化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最佳碳源为玉米粉,最佳氮源为麦芽浸粉;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28.6 g/L、麦芽浸粉10 g/L、MgSO_(4)·7H_(2)O 1 g/L、KH_(2)P_(O)42 g/L、维生素B150 mg/L、pH 6.0;在发酵开始4 d后,添加质量浓度为24 g/L前胡醇提物到杨树桑黄发酵液中,获得黄酮产量为(3.12±0.05)g/L,是优化前的2.41倍。
摘要:探究饱和脂肪酸的碳链长度对糯麦A、B淀粉-脂质复合物结构及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以糯麦A、B淀粉为主要原料,将其经过复合酶改性后,分别与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和硬脂酸进行复合,并对复合物的复合指数(CI值)、溶解度和膨胀力、碘吸收特性、晶体结构、红外光谱和预测血糖指数(pGI值)等指标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随着碳链的延长(12~18),糯麦A、B淀粉-脂质复合物的CI值分别从53.66%降到了38.15%,60.35%降低为41.04%;糯麦A、B淀粉-脂质复合物的溶解度和膨胀力随着温度的升高和碳原子数的增加逐渐增大,其中糯麦A淀粉-月桂酸在90℃下的溶解度和膨胀力分别为1.99%和3.34 g/g,糯麦B淀粉-月桂酸在90℃下的溶解度和膨胀力分别为1.74%和3.18 g/g;在四种脂质复合物中,糯麦A、B淀粉与月桂酸形成的复合物的相对结晶度较高,分别为25.37%和23.50%,其在1047/1022 cm^(-1)处的比值也较高,分别为0.993和0.989,pGI值与未复合脂质改性的糯麦淀粉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分别为从47.63降低为36.61,从48.30降低为35.49。本研究能够为淀粉-脂质复合物的结构及体外消化特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为实现云无线接入网络(C-RAN)系统低时延数据传输,提出了一种基站缓存和前向链路组播传输模式,通过联合优化前向链路波束和接入链路波束,使系统传输时延最小.采用L0范数逼近、连续凸逼近和半正定松弛技术,将非凸的时延最小化问题转化为凸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迭代算法以获得问题的解.不同于传统基于缓存的C-RAN组播传输方案,所提方案可根据基站缓存内容和前向链路信道质量,决定基站的服务状态,即暂停服务和继续服务.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方案,所提方案可有效地降低系统的传输时延.
摘要:为提高含再生剂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性能,选用木质素纤维及废旧玻璃纤维作为混杂纤维进行配比优化设计。采用室内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间接拉伸模量以及疲劳试验,研究了两种纤维的混杂比例及掺量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混杂纤维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综合性能,并建立了相应的综合得分评价模型。结果表明,相对于使用单一纤维,混杂纤维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能力以及低温抗裂能力,改善了其疲劳性能。此外,纤维的混杂比例因素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性能影响占到80.114%,而混杂纤维掺量对其综合性能的影响占到14.002%,定量说明两种纤维的混杂比例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综合性能有着更显著影响。推荐混杂纤维掺加量为0.3%,M玻璃纤维∶M木质素纤维为7∶3时,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综合性能最佳。
摘要:面对多种霉菌毒素的危害,依据本实验室建立的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EA)和呕吐毒素(DON)联合导致的细胞毒性模型,通过复合益生菌、霉菌毒素降解酶及其配伍来降解这三种霉菌毒素。本研究首先选用拉丁方试验设计获得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和丁酸梭菌的最佳组合,然后再与霉菌毒素降解酶配伍。结果表明:当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和丁酸梭菌的活菌数皆为1×10^(5) cfu/mL时,对AFB1、ZEA和DON的联合降解效果最好。高含量霉菌毒素组AFB1、ZEA和DON的降解率分别为40.55%、56.05%和47.22%(P<0.05),低含量霉菌毒素组AFB1、ZEA和DON的降解率分别为43.05%、38.26%和80.49%(P<0.05)。复合益生菌与霉菌毒素降解酶的配伍试验结果表明,在高剂量霉菌毒素的降解试验中,单一复合益生菌、单一霉菌毒素降解酶及两者的配比为30:1时,对三种霉菌毒素的总降解率最高,分别到达了190.08%、175.10%和184.44%,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在低剂量霉菌毒素的降解试验中,单一霉菌毒素降解酶对三种霉菌毒素的总降解率最高,达到了219.23%(P<0.05);其次为单一复合益生菌及两者的配伍比例为30:1和3:2时,对三种霉菌毒素的总降解率较高,分别达到了178.07%、181.84%和170.33%,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综上所述,复合益生菌、霉菌毒素降解酶及其两者适宜配伍,可同步降解AFB1、ZEA和DON三种霉菌毒素,为多种霉菌毒素的同步降解奠定了基础。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