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优化耕作部件触土曲面形状,降低工作阻力,提高工作效率,始终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引入纵深比的概念,采用有限元法分析直线、抛物线、摆线、圆弧、仿生曲线(包含小家鼠、田鼠、蝼蛄、公鸡等爪趾触土面轮廓线)等分别作为触土曲面准线时,各种不同触土曲面耕作部件耕作力学性能的优劣。研究结果表明,耕作部件触土曲面准线和纵深比是影响工作阻力的两个重要因素。在小纵深比(0<L/B<1.0)的情况下,弯曲型耕作部件与直线型耕作部件相比普遍具有较优的耕作力学性能。仿生优化设计有可能获得性能优异的耕作部件,但仿生曲线情况复杂,设计过程中需特殊曲线特殊对待。抛物线式耕作部件在较宽纵深比范围内(0<L/B<1.5)都有可能获得较优的耕作力学特性。圆弧面耕作部件减阻性能略差。摆线适宜于设计具有较大纵深比(L/B≈1.2)的耕作部件触土曲面。研究对于土壤耕作部件的触土曲面减阻设计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摘要:数字孪生是实现物理信息深度融合的一个重要抓手,复杂产品设计和制造信息物理融合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为最终智能制造的落地提供了有效途径。当前,针对数字孪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主要集中在车间运行和产品运维等方面,而将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复杂产品设计与制造融合的研究较少。产品设计是智能制造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产生数字孪生体的第一个环节,研究基于数字孪生的复杂产品设计制造一体化开发对实现后续的智能加工、装配和运维等具有重要影响。为此,分析了基于数字孪生的复杂产品设计制造一体化开发内涵,提出了基于数字孪生的复杂产品环形设计框架;基于所提出的框架,从需求分析、概念设计、个性化配置设计、虚拟样机、多学科融合设计和数据管理等方面,探索了基于数字孪生的复杂产品设计制造一体化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通过两个典型应用案例,展示了数字孪生关键技术在复杂产品设计制造一体化开发中的应用场景。
摘要:针对传统分类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深度学习结合知识挖掘的零样本图像自适应控制图像分类算法.利用对图像属性的深度学习来实现图像深层次特征及属性的学习和预测,基于图像的属性-类别映射使分类器性能有较大差异,通过稀疏表示模型挖掘图像类别和属性之间的关系并设计自适应控制的属性分类器实现对图像的分类操作.结果表明,与DBN和SVM算法相比,在监督模式和零样本模式下,该算法具有较高的属性预测准确度.在零样本情况下对Shoes数据集进行分类时,该算法具有最高的准确分类识别率,比其他算法的分类识别率提高了15%.
摘要:针对复杂产品设计过程中存在多种类型的设计信息以及设计过程较为复杂等特点,研究了基于可拓分类分析模型的产品快速配置设计问题,给出了产品快速配置设计可拓分类分析模型.该模型首先基于物元理论建立不同设计信息的物元模型,然后建立不同类别快速配置设计对象的经典域物元和节域物元,利用可拓关联函数建立快速配置设计对象与已有的设计类型之间的设计映射关系,进而获得最能满足该设计对象设计需求的已有配置方案,通过对已有配置方案进行局部修改即可达到产品的快速设计.最后,通过机床设计对模型和算法进行了验证.
摘要:提出基于改进方法的系统整体流程的参数化设计模式,以土石坝参数化设计为例,应用参数化设计软件GC为开发平台,实现完整参数化设计系统的开发流程。首先利用几何因果推理技术确定土石坝坝体模块几何元素的构建序列;然后使用约束驱动技术实现土石坝坝体模块参数的动态修改;最后使用特征模型技术实现用户自定义的土石坝坝体模块特征库的构建和模型装配。实验结果表明综合运用这三种技术能有效解决各个技术中的局限性,提高参数化设计的效率。
摘要:当前运用博弈理论的网络安全研究方法大多采用完全理性假设,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从网络攻防对抗的有限理性约束出发,基于非合作演化博弈理论,构建攻防演化博弈模型,提出演化稳定均衡的求解方法。在分析演化稳定策略的基础上,设计了最优防御策略选取算法。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并且分析、总结了有限理性限制下攻防行为的演化规律。
摘要:分析了Rogowski线圈的原理和设计要求,给出了印刷电路板Rogowski线圈的具体设计方法;分析了积分器的原理和设计要求,提出了用数字芯片ADE7759构成数字积分器的方法。
摘要:类矩形隧道因其内部空间优势在工程中逐步得到推广,但其施工引发周边土层变化规律与常规圆形隧道的差异尚缺乏深入研究,且该差异与隧道埋深紧密相关.为此自主设计组装了类矩形与圆形隧道开挖装置,以透明土模拟周边土层,并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精准测定土层变形,对不同埋深下等面积类矩形与圆形隧道动态开挖过程中诱发上覆土体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试验对比结果表明,两类隧道引发上覆土层变形的滑裂面基本一致,大致符合太沙基理论的竖直滑动面假定,滑裂角θ约等于45°+φ/2;不同埋深情况下,圆形隧道上覆土层竖向变形始终保持“V”型的正态分布,即存在最大值,而类矩形隧道随着地层深度的增加,上覆土层变形由“V”型转变为“W”型,即存在多个沉降最值,表明该类隧道比圆形隧道地层变形更为均匀,且在相同埋深情况下类矩形隧道开挖引发的地表沉降最大沉降值小于圆形隧道,该现象在浅埋状态下尤为明显,二者差异随着埋深增大逐渐缩小,该结论可为施工方案设计选择提供参考.
摘要:为有效解决松软破碎煤层透气性低导致的抽采效率低的问题,利用超大功率的ZYL-17000D定向钻机实现在松软破碎煤层中进行长距离钻进,采用随钻测量装置对长钻孔施工时出现的实际钻孔轨迹与设计钻孔轨迹进行实时比对,对存在偏差的钻孔进行及时纠偏,实现钻孔轨迹的实时跟踪控制。并在长平矿松软破碎煤层中进行现场施工,实现了钻孔长度达到300m的技术突破,每米钻孔抽采纯流量达到0.025m^(3)/min,与同一区域的普通顺层钻孔相比,抽采量提高了20.8倍,施工周期缩短了78d。大功率定向钻机长距离钻进的实验成功,验证了大功率定向钻机满足松软破碎煤层瓦斯治理需要,为松软破碎煤层的瓦斯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瓦斯治理思路。
摘要:为准确方便快速地测量复杂内筒的液位,设计了超声波液量检测仪。对比采用灵敏度较高的复合压电陶瓷探头,可明显地测出气液回波差异。实验结果表明:100μm后气液的回波包络差别最大,可用来进行气液界面的分辨。以某型复进机为例,验证了复进机倾斜角度在0~30°之间时检测仪测量精度的稳定性。测试结果显示液位高度误差小于1.4 cm,容量误差小于0.15 cm,实装测试表明测试值与实际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