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垂花柱是中国传统木建筑装饰构件之一,其艺术特征反映了不同地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信仰。文章选取了南方闽南和北方晋中地区垂花柱的艺术特征,通过对两者的题材内容、装饰色彩、造型布局和工艺材质方面的对比,总结两地垂花柱艺术特征差异性,并分析得出其自然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是影响两者风格的重要因素。为了推动垂花柱的传承与发展,提出运用数字化技术和跨界融合的创新方法,更好的将垂花柱融入到当下社会环境中。
摘要:泉州动漫创意产业的发展存在动漫产品缺少文化自觉、动漫人才匮乏、动漫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功夫动漫"设计有限公司的实践对泉州动漫创意产业的启示有:动漫创意产业应融入泉州本土文化,需引进和培养动漫人才,同时政府应通过制订优惠税收与投资政策,及与金融机构合作等形式,引导并鼓励资金向动漫产业转移,另外还应规划建设动漫产业园区。
摘要: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采用"居住场势"度量法和三维空间分类法,建构一种功能导向的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模式识别方法,并以厦门市灌口镇为典型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乡村聚落"居住场势"分量地域特征差异明显,近郊型村落生产分量和生活分量明显高于远郊型村落,中心村落生活分量和生产分量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灌口镇乡村聚落景观划分为4种空间重构模式区,分别为Ⅰ类生态涵养式重构模式、Ⅱ类乡村社区化重构模式、Ⅲ类乡村产业化重构模式和Ⅳ类生态约束发展型重构模式,且不同的重构阶段,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差异显著。研究认为,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进行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模式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乡村聚落景观的功能导向与资源禀赋,可为乡村景观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和方法指导。
摘要:宗教文化作为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创设计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但相关研究成果却不如其他文创产品。当下社会,宗教逐渐进入世俗生活。在此背景下,文章分析了中国台湾宗教文创产品设计的缘起与现状,总结出宗教文创产品的设计特征。闽台宗教一脉相承,宗教资源多元而绚烂,将其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品牌形象,有利于推动当地的文创产业。
摘要:"情理"是中国司法中的特有本土资源,"情调理处"是中国特色司法知识,传统上,地方士绅是缓冲国家与民间紧张关系的重要环节,是"情理"演绎中的必要角色。在我国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社会各阶层境况迥异,法官释法能力尚显粗疏、机械的现实情况下,将其演化为现代司法"善良与公平的艺术",使"情理"重新回归司法,是实现法律规范与生活事实有机契合的必然选择。
摘要:石狮通草画技法上历经"平面通草画"到"立体通草画"的革新发展,融合了棉花画、国画及水彩的艺术表现力,图式饱含吉祥寓意。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样也面临传统"个体"手工艺后继乏人等困境。而文化创意给石狮通草画等传统的"个体"手工艺产业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摘要:米塑艺术是社会民俗传统文化的产物。泉州、温州两地的米塑艺术人物造型风格虽说不同,但米塑材质都讲究柔黏性适中、色彩明丽,人物造型追求小而精、动作表情丰富,人物场景布局静中有动、凸显趣味性,可窥当代米塑艺术造型特点。随着社会发展,各种经营模式与传承方式发生了巨变,米塑家族传承的方式逐渐被打破。就自身而言,米塑创作题材缺乏新意、作品文化内涵缺失,米塑人物造型流俗化、大众化,米塑艺术材料及用途的局限性,使得米塑艺术传承现状令人担忧,亟需创新发展的新路径。米塑艺术发展应顺应社会潮流,借鉴泥塑、陶塑的相关手法与市场运作模式,并把米塑的传统文化价值渗透到当前文化产业中去,结合当地文化生态实际,打造米塑文化产品,树立米塑文化品牌,把米塑教育推广到寻常百姓家。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建设创新平台已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艺术设计专业更是如此。数字技术的发展有助于赋能艺术设计创新平台,对完善相关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以艺术设计专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数字经济的概念及其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并从数字技术与艺术设计专业的融合、多学科合作与跨界创新、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等方面,阐述了基于数字经济的艺术设计创新平台建设策略,探讨数字经济如何赋能艺术设计创新平台建设。
摘要:通过体压测试和问卷调查,分析久坐状态下不同的办公座椅座面形状对于舒适度的影响。根据文献查阅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初步确定了10种座面形状。使用体压分布测试法,分析在不同形状座面久坐后人的体压分布情况及坐姿的变化次数;结合调查问卷对久坐后的舒适度进行主观分析,发现人体贴合性较好的座面对久坐舒适度有明显改善。测试数据可为座椅研究和设计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 以研发“世遗泉州”闽南红砖文创产品为目的,进行闽南传统文化的创新设计研究,以期能为闽南传统文化创新运用和活化传承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方法 挖掘“世遗泉州”独特地域文化,解读与梳理当地闽南红砖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价值,并提炼当中的文化符号;结合“日用即道”的设计理念提出研发闽南红砖文创产品要遵循地域性、实用性、情感性和可持续性的设计原则,以创新手段将闽南红砖建筑艺术与现代产品相融合,进行闽南红砖茶文化产品实践设计。结论 将闽南地区独有的红砖建筑装饰艺术与百姓日常生活相结合,形成具有独特属性和文化定位的文创产品,在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有助于传承与保护闽南传统文化资源。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