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为分析固液混合物对双流道输送泵性能的影响,采用平均粒径为10mm和36mm的固体颗粒对双流道泵在不同浓度和流量下开展输送固液两相介质的水力性能试验,并对泵的磨损进行分析。水力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流量下,随着输送混合物中固体颗粒浓度的增加,入口表压、出口表压、扬程及效率呈递减趋势。与输送清水时比较,当输送固液两相介质时,随着流量的增大,轴功率上升较快,扬程的下降量在不同流量下几乎相同;效率曲线在不同流量下比输送清水时效率要低,差值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在同流量同浓度比工况下,泵的进出口压力、扬程和汽蚀性能在输送较大直径固体颗粒时,明显下降。通过对双流道泵磨损的分析表明,叶轮磨损部位主要在前盖板外缘、流道内偏前盖板的流道表面、压力面进口边,压力面的磨损区域呈三角形;泵体的磨损部位主要在周壁、隔舌及泵体口环处。本研究可为固液两相双流道离心泵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应用提供试验依据。
摘要:引入骨骼夹角作为运动特征,并以此确定候选关键帧;采用分层曲线简化算法精选候选关键帧获得最终关键帧集合;通过对算法参数自适应调节,以满足不同压缩率要求·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数据压缩效果及较强的运动概括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同类相似运动间关键帧集合的一致性·
摘要:提出了超级稻种按胚胎部位定向排列播种的思想.利用稻种沿其长轴两个方向摩擦角不同的特性,设计了带有导向板的振动式排种器,实现稻种在振动板上有序排列,分析了稻种在排种过程中胚胎按序排列的机理.运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排种器各参数对排序效果的影响,得到各个参数的影响大小次序和一组优化的结构参数.当导向板与播种方向的夹角为35;°筛面角为21°;振幅为3.5 mm;振动方向角为10°;振动频率为3.5 Hz;导向板摩擦角顺行为57.1,°逆行为52.6°时,播种时稻种的定向排列比例为85%以上,振动板对超级稻种摩擦阻力矩的范围为1.89×10-7N.m<Mf<2.23×10-7N.m.
摘要:Directshow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流媒体系统开发框架,但是使用Directshow技术开发的流媒体系统在可移植性、运行效率、稳定性、可扩展性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针对Directshow存在的这些不足之处,进行了相应的改进,设计和实现了一种新的模块化流媒体系统开发框架,可以使得开发出来的流媒体系统在各方面性能有所提高。
摘要:基于广义优化理论,通过对盘式制动器的深入分析,以制动减速度、热衰退率、热恢复率差、材料成本、加工成本为优化目标,全面考虑技术性、经济性和社会性,建立了盘式制动器设计方案全性能优化模型。以实际制动器的设计参数作为初始方案,采用改进的差分进化算法进行优化设计,在保持热衰退率和热恢复率性能不劣化的情况下,制动器的制动性能和经济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摘要:基于雷诺时均N-S方程和S-A湍流模型对等螺距诱导轮内部的流动进行三维紊流数值计算和分析,获得诱导轮流道内的速度场、压力场的分布规律。发现诱导轮最易发生汽蚀破坏的位置在叶片吸力面进口前缘的外缘处,相对速度的大小从轮毂到轮缘大致上是沿径向增加的,从轮毂到半径的中部相对速度的增加的幅度大于从半径中间到轮缘的增长幅度;静压从诱导轮进口到叶片尾部是增加的,但从叶片尾部到诱导轮的出口的部分区域静压会减少。并针对有和无诱导轮两种情况,对高速离心泵进行试验研究,通过试验验证了具有前置诱导轮的离心泵可以改善泵的汽蚀性能。所提出的诱导轮模拟方法对高速诱导轮离心泵的进一步研制和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设计了一种智能交通图像传感器系统以实现对监控场景的快速移动侦测和对象识别。该系统具有有线以太网和无线GPRS双重网络接入功能,硬件由基于Au1200嵌入式处理器的网络接口端和基于BlackFin 533 DSP处理器的图像分析端组成。软件系统包括运行于Au1200处理器上的基于嵌入式Linux架构的网络收发软件和运行于BlackFin 533 DSP上的视觉分析算法。本系统引入了基于区域分割的背景模型和基于特征的对象识别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时高效地进行自动移动检测和对象分类识别。
摘要:针对水平轴潮流能发电机组的变桨距系统进行研究。利用理论力学及叶素动量理论对桨叶在机组工作时的受力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变桨载荷的理论计算方法。根据潮流能机组轮毂体积小、变桨载荷及调桨范围大等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电液比例技术的齿轮齿条式变桨距执行机构。该机构结构紧凑、油路新颖、驱动力矩及调桨角度大。在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数字仿真对系统的控制特性进行研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PID控制算法的变桨距系统具有较好的动态特性,能够满足机组功率控制的需求。
摘要:在分析潮流能发电装置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25kW独立运行式水平轴潮流能发电系统。样机系统由经过优化设计的能量捕获机构、功率分流合流式的机械传动机构及蓄电池储能的电气控制系统组成。在系统透平机构捕能性能的理论预测、机械传动及电气系统的模型分析基础上,通过数字仿真对整机系统的工作性能进行了预测。海上试验结果显示,样机在实际海况下工作稳定,最大发电功率达到设计功率等级,验证了系统设计的有效性。该系统可作为独立发电装置向海岛地区用户提供电能。
摘要:在海流能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Buck-Boost型直流变换器的功率调节装置和采用功率、电流双闭环的控制系统。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了整机的建模和仿真研究,验证了模型和控制系统的正确性及有效性。搭建了试验平台,对海流能发电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空载试验修正了最大功率曲线,通过最大功率跟踪试验获得了系统的静态功率跟踪结果,试验结果证明所设计的功率调节装置和控制系统能很好地跟踪最大功率点运行,实现系统最大功率输出。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