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采用AVL Boost结合Matlab Simulink搭建包含发动机数据、DOC和DPF排放后处理系统及DPF再生控制策略的综合仿真模型,并为了使控制更加精确,基于DOC和DPF的数学模型设计了控制策略。经过台架试验验证,该综合仿真模型能较好反映DPF再生状况。基于该模型对再生开始判断条件、再生结束时机、再生中断处理等策略进行了优化。
摘要:从理论上探讨了极片单元数量、正极涂布量、单片正极的单面面积对电池比能量、能量密度的影响。电池比能量、能量密度随极片单元数量、正极涂布量、单片正极的单面面积等因素单调递增。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了上述三因素对电池比能量、能量密度影响的显著性。正极涂布量对电池比能量影响最显著,单片正极的单面面积对电池能量密度影响最显著。
摘要:影响动力电池安全性能的因素贯穿了一个动力电池从电芯选材到使用终结的生命周期始终,因此原因复杂多样层次丰富。本文通过回顾从电芯材料本身、电芯的制造过程、电池集成中关于BMS(电池管理系统)和安全性方面的设计,到使用工况中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因素,分析了电芯组成材料的晶体结构、电极电势、性状,电芯制造过程中自动化程度、SEI膜生长条件,电堆的集成设计以及电池在使用过程中面临的过度充放电、恶劣温度、意外工况等滥用方式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影响。提出了锂离子电池在各个环节下消减影响安全性不利因素的方法,得出了需要重视电池集成和对电池发生热失控进行预案设计的结论。
摘要:提出了一种质量比能量型锂离子电池型号设计思路,推导出了以正极片数量和正极片长宽比为自变量的电池质量公式,并对公式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进行了验证,通过实例阐述了电池质量公式的应用方法和实际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电池质量公式在定义域内存在最小值点,可以通过求解电池质量公式的最小值为高质量比能量电池型号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利用绝热加速量热仪提供绝热环境,研究了三元软包锂离子动力电池在不同倍率充放电时的发热行为。锂离子电池内部的总热量由可逆的熵变热和不可逆的焦耳热组成。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电池发热量的大小主要由充放电倍率决定:低倍率充放电时电池发热量较小,0.2 C倍率时电池温度上升7.16℃,熵变热有明显的体现;高倍率充放电时焦耳热占主导地位,熵变热几乎可以忽略,1 C倍率时电池温度上升25.63℃。同一倍率下放电过程发热量大于充电过程,放电过程中电池荷电状态为0~10%时,直流内阻突然增大,此处电池发热功率最大。该研究对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的散热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