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为了更加精确地研究压力型锚索的锚固机理,考虑平面应力状态的应力分析,基于明德林(Mindlin)理论解推导了压力型锚索锚固段注浆体所受压应力的近似理论解和锚固体与岩土层间剪应力的近似理论解,并进行了算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锚索倾角与压力型锚索锚固段注浆体应力分布曲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锚索倾角与锚固段注浆体应力峰值之间存在幂函数关系,且锚索倾角对锚固段注浆体所受压应力和锚固体与岩土层间剪应力的影响较大。所得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压力型锚索锚固技术的理论研究内容,可为新型锚固技术的开发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也为压力型锚索加固岩土体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居民对室内热环境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冬季保温需求逐渐南移。为了改善夏热冬冷地区既有住宅冬季室内热舒适性,本文以武汉市既有多层老旧小区为研究对象,参考该地区最新居住建筑设计标准,结合当下新型改造设计措施,对研究对象进行围护结构改造,并采用以DeST3.0为计算核心的绿建斯维尔软件,对改造前后建筑热工性能进行模拟,分析在采用改造措施后住宅室内的热环境改善情况,提出适宜该地区老旧住宅的热环境改造设计措施。
摘要:利用正交试验法共设计了16组试件,研究钢纤维(SF)体积掺量、聚乙烯纤维(PF)掺量以及再生骨料(RA)取代率3个因素对混杂纤维再生骨料混凝土(RAC)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基于OPTUNA超参数自动优化的XGBoost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随着SF体积掺量、PF体积掺量及RA取代率的增加,混杂纤维RAC的坍落度均下降。SF体积掺量和RA取代率对混杂纤维RAC的抗压强度影响最为显著,PF体积掺量的影响较小,SF体积掺量对混杂纤维RAC的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最为显著,PF体积掺量次之,RA取代率的影响最小。基于OPTUNA超参数自动优化的XGBoost模型对钢–聚乙烯混杂纤维RAC的抗压强度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良好,可为混杂纤维RAC配合比设计提供参考。
摘要:钢柱柱脚是钢结构的重要节点,其中外露式钢柱铰接柱脚应用较为广泛,其作用是将柱下端的内力通过柱脚底板传递给基础。通过对外露式钢柱铰接柱脚的柱脚底板设计研究,发现现有技术基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法,容易造成设计人员设计效率低下。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考虑到柱脚底板受到竖向压力标准值和竖向拉力标准值作用2种工况,且基于容许应力法,同时根据塑性屈服强度理论,假定基础反力均匀分布,采用塑性截面模量,计算柱脚底板的计算厚度,新技术可以大大简化计算工作量,提高设计效率,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摘要:外露式钢柱刚接柱脚将钢柱下端的内力通过柱脚底板传递给基础,是钢结构的重要节点,在大跨度钢结构厂房的应用极为广泛。现有技术关于柱脚底板的计算是基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法,同时在计算柱脚底板受压区长度时需借助一元三次方程求解或借助查图确定,计算过程较繁琐,导致设计人员的设计效率较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外露式钢柱刚接柱脚的柱脚底板计算方法,其考虑柱脚底板小偏心和大偏心2种状态,且基于容许应力法,同时根据塑性屈服强度理论,假定基础反力均匀分布,采用塑性截面模量,计算柱脚底板在轴力标准值和弯矩标准值共同作用下的计算厚度。新技术既可以大大简化计算工作量,提高设计效率,又可以优化柱脚底板的计算厚度,降低工程成本。新技术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摘要:针对电力施工作业现场安全管控智能化水平低的问题,文中设计了一种基于融合特征分析的身份与动作识别算法。在身份识别方面,使用MTCNN算法进行人脸目标检测,并通过FaceNet算法实现人脸特征提取和身份比对识别。在异常动作识别方面,采用Fast RCNN实现人员目标和头部目标检测,利用人员目标框与头部目标框的间距实现安全帽佩戴检测,基于单应变换原理实现危险区域误入检测。仿真算例结果表明,相比CNN-DBN算法和MTCNN-DBN算法,文中所提MTCNN-FaceNet算法的平均身份识别准确率提高了6%以上。相比于RCNN算法,Fast RCNN算法在安全帽佩戴检测与异常动作识别方面,平均识别准确率提高了约5%。
摘要:本文基于杭州余杭国际体育中心项目的工程实践,结合了AI、AR、无人机、点云扫描以及3D打印等前沿技术,对BIM技术进行创新拓展应用。本研究对BIM技术应用的实施规划、主要创新与应用策略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阐述,分析了各项技术的应用要求和效果,得出结论:在特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中,BIM技术应用是一个整体工作,做好全周期的实施规划十分重要。本文首先基于模型的可视化开展了模拟分析、设计方案优化和施工部署比选,有效助力了智能建造,提高了建筑设计与建造质量。其次,深化设计与优化是现场高质量施工的基础,它要求全专业协同,力求一次成优、实现深度融合。此外,BIM技术与激光扫描、AI技术、无人机、点云扫描以及3D打印等前沿技术的创新结合能为项目提质增效,全过程全专业集成管理可大幅降低管理成本,显著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摘要:为评估湖北省监利市中心城区的内涝风险,结合层次分析法与指标体系法构建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针对积水指标,运用Infoworks ICM软件构建一维二维耦合水力模型,通过暴雨模拟评估管网排水能力并得到详实的积水数据。结果表明:研究区西南地块老城区内涝风险性最高,向四周逐渐降低;易涝点位主要分布于老城区部分道路沿线。研究结果为监利市内涝防控提供指导,弥补了传统指标体系法对于数据利用不充分的缺陷。
摘要:作为AIGC领域的核心牵引部件,以ChatGPT、Midjourney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生成工具,让人们见证了从“文生文”到“文生图”的又一场内容生产革命。然而,因AIGC在生成内容过程中的隐蔽性和不稳定性,大部分生成图像或者视频内容仍然无法直接进行应用。文章通过厘清当前AIGC生成绘本内容的技术逻辑,明晰人机协同生产模式的分工界限,进一步通过优化模型调试生成式AI,明确AIGC人机协同生成绘本的实践路径,从而预测未来AIGC在数字出版领域的生产模式,为文化数字化进程、传统文化“双创”发展搭建实践路径。
摘要:核能的发展对解决世界能源问题意义重大,现代核反应堆对核用材料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亟需开发具备低活化特性的新型结构材料。中/高熵合金因其低活化、高强度、良好延展性、抗辐照与耐腐蚀等特性,成为有力的候选材料之一。本文围绕具有低活化特性的中/高熵合金,针对合金成分设计与相组成、力学性能与辐照性能开展综述,对低活化中/高熵合金体系研究进展做了全面的总结与展望,指出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为低活化中/高熵合金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思路。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