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 PSCs)因其迅速发展的能量转换效率而备受关注.提高PSCs性能特别是稳定性仍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因其高比表面积的孔隙结构、功能结构可设计性强等优点,被应用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总结了MOFs在调控钙钛矿的结晶、钝化缺陷、提高载流子的迁移率和其他功能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目前PSCs研究中MOFs存在的卡脖子问题及可优化的方向,对进一步提高MOFs在增强PSCs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方面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轴系是推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轴系校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发动机能否稳定而长期地正常运转。如果校中质量不好,则会引起轴系加速磨损,直接影响整个机器使用的安全性。为确保轴系能长期正常运转,除在轴系设计时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外,轴系校中的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对某发动机和测功机之间的轴系采用经济适用的的百分表法测量偏移值和曲折值,得到的数值和校中标准进行比较,使轴系在校中之后的偏中值和曲折值在轴系校中允许的范围之内。结果表明,使用百分表轴系校中法为发动机的轴系校中及安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颞下窝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为颞下窝入路提供相关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对15例成人头部标本的测量,确定耳屏前缘中点、颧弓点至颞下窝内各结构的距离和夹角。结果耳屏前缘中点至面神经各分支的连线长度及各连线与水平面成角分别为:颞支的上支(19.25±3.90)mm、(45.4°±12.5°);颞支的中支(20.31±4.41)mm、(35.9°±10.5°);颞支的下支(22.89±4.41)mm、(29.2°±10.5°);颧支的上支(27.66±4.55)mm、(26.9°±9.6°);颧支的中支(25.10±5.57)mm、(30.0°±8.2°);颧支的下支(30.43±6.37)mm、(21.0°±9.6°);颊支的上支(29.36±7.66)mm、(31.5°±14.1°);颊支的中支(39.74±0.96)mm、(50.0°±10.0°);颊支的下支(36.05±4.78)mm、(39.9°±16.8°)。耳屏前缘中点至腮腺导管的出腮腺部位的连线长度及连线与水平面成角分别为(34.62±9.33)mm、(32.9°±12.1°)。颧弓点距眶下裂外侧缘外端点37.95mm、距卵圆孔外端点46.47mm、距棘孔外端点42.11mm、距上颌动脉起始点41.84mm、距脑膜中动脉起始点36.51mm、距下颌神经起始点43.15mm、距舌神经和下牙槽神经分叉点46.42mm。结论颞下窝相关解剖结构数据的测量,有助于设计手术入路,并可为术中准确定位有关结构提供参考依据,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
摘要:本文针对分数阶Rayleigh-Duffing-like系统,设计了控制器和未知参数的辨识规则,实现了含有未知参数和随机扰动的分数阶Rayleigh-Duffing-like系统同给定信号的广义投影同步.数值仿真表明了所设计的控制器及未知参数辨识规则的有效性.
摘要:筛选单用抑菌作用较强的6种中药药材,依据棋盘法设计15种双联用复方,采用超微药粉琼脂稀释法测定各系列浓度组合的复方对养殖鳗鲡18株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5种双联用复方对18株致病菌中绝大多数菌株的抑制作用比6种中药单用的抑菌作用强,呈现协同效应(FIC≤1)的比例占85.7%,其中显著协同(FIC≤0.5)占20.4%;复方抑菌作用未发生变化(1<FIC<2)的占11.1%;仅3.2%出现拮抗作用(FIC≥2).说明,合理的中药联用可提高中药单用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降低复方中单个中药的抑菌浓度.
摘要:白茶发源于福建,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白茶以其独特的毫香及鲜醇的清雅品质享誉中外。目前国内存在“白茶热”的现象。分析白茶品质的成因,成因包含产区条件、制作工艺、原料嫩度、品种资源、年份等,并阐述白茶的品鉴要领。通过设计白茶主题(嫩度、产区、年份、品种、等级)审评与品赏,使得习茶者更好的认知白茶品质成因。有利于推动白茶产业的发展。
摘要:利用内嵌系统生成(System Generator)的Matlab/Simulink完成数字预失真(DPD)系统的主体功能及较为复杂的矩阵运算,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数字信号处理(DSP)设计流程大大简化了硬件实现过程,缩短了开发周期.软件仿真表明,宽带码分多址(WCDMA)信号邻道功率有15~25dB的改进,实测为19dB.硬件测试表明,此方案在资源和开发周期方面占很大的优势.
摘要:洞穴CO_2浓度是影响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沉积和溶蚀的重要因素之一,洞穴CO_2浓度与洞内外空气交换、裂隙流(滴)水以及洞穴空间形态等因素有关。因此,洞穴空气CO_2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调控因素不仅是洞穴古气候重建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洞穴旅游开发设计和洞穴资源保护的基础。对福建仙云洞的整个洞穴系统的CO_2浓度、温度进行了系统的野外现场测试,获得该洞穴夏季CO_2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洞穴结构、地下河分布等要素初步分析了夏季仙云洞洞穴空气CO_2浓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古气候重建和洞穴旅游开发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1)夏季洞穴空气CO_2浓度变化介于400~2 800 u L·L-1,近洞口洞道、北洞和南洞之间空间差异显著,主要受洞穴结构特征和裂隙水分布控制;(2)近洞口(0~200 m)洞道宽大,总体倾斜向下,受洞穴内外空气交换的影响,CO_2浓度低,自洞口约400 u L·L-1逐渐增高到约550 uL·L-1,温度则快速下降。在距洞口约200 m,洞穴分叉,进入南北2个支洞系统后,CO_2浓度快速上升,但南北2个支洞系统CO_2浓度变化特征迥异;(3)北洞CO_2浓度相对较低,介于400~2 000 u L·L-1之间变化,不同洞道之间波动幅度大,这与北洞多变的洞道形状、时断时续的地下河以及不均匀的裂隙水分布有关,在部分裂隙水发育的洞道CO_2浓度异常增高,而在通风较好的平直洞道以及无裂隙水发育的地下河洞道CO_2浓度异常降低;(4)南洞则非常稳定,CO_2基本维持在2 250 u L·L-1左右,除了相对封闭且裂隙水发育的田园洞厅浓度稍高;(5)南洞相对封闭的洞穴环境,其石笋较北洞更适合开展古温度和古环境的重建工作;北洞更适合进行旅游开发活动。
摘要:传统中医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乃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人类进入21世纪,生命科学迅猛发展,回归自然成为潮流,传统中医药须以现代科学术语表达,才能使中医药传统防病治病手段更广泛地被当今世界理解与接受[1]。现代中药已采用植物科属种自然分类系统来描述与规范中药来源物种。本文应用JSP技术开发基于物种导航的中药信息系统。通过物种导航作用建立中药信息系统中各数据库之间的关联,这将有利于将国内外天然产物研究领域的成果引入中医药体系。
摘要:针对李子可溶性固体物含量预测方法存在前期数据预处理较复杂、预测精度不高、预测模型泛化能力不强的问题,提出针对李子品种的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1D-CNN)模型。首先针对300个三华李和三月李样本果品构建可溶性固体物含量的近红外光谱数据,并分别设计输入层、一维卷积层、池化层与全连接层和输出层等多层结构构建1D-CNN模型。模型决定系数为0.980、均方根误差为0.192,表现均优于支持向量回归、随机森林等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并且作为轻量级模型,具有建模过程简便、泛化能力强的特点,可满足实际场景需求。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