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基金资助=辽宁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专项课题“讲中国故事:小学美术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中国美术通史的开山之作——姜丹书《美术史》探究
收藏 引用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2021年 第4期 16-17页
作者:刘慧慧 孙晓昕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姜丹书先生是美术专业领域的学者型艺术家,是我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演进过程的见证者和前驱者之一。美术史学是近代中国学术现代性转型中出现的新学科,姜丹书于1917年出版的五年制师范学校的教材《美术史》,堪称我国现代艺术教育中的第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校本课的实践与思考——以《端午节》为例
收藏 引用
美术教育研究2021年 第21期 168-169页
作者:刘佳硕 孙晓昕辽宁师范大学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美术学科提炼出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教师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开发符合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校本课程。该文以美术校本课《端午节》为例,阐述美术学科核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刘道醇“六要”思想体现出的人文精神
收藏 引用
美术教育研究2022年 第8期 52-53页
作者:徐扬 孙晓昕辽宁师范大学 
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政治上崇文抑武,使当时的文化繁荣兴盛。在“郁郁乎文哉”的文化环境和理学影响下的宋代绘画美学思想,逐渐从重视政治教化功能转向更加强调画家的主体作用。在此基础上,当时的诗、文、书、画等艺术都发生了变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剖析姚最《续画品》中“文变今情”的美学思想
收藏 引用
美术教育研究2022年 第7期 70-71页
作者:谢倩玉 孙晓昕辽宁师范大学 
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虽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这句话是对绘画中“文”与“质”关系的进一步思考和阐述。姚最认为,对于绘画创作来说,内涵(质)是传承前代的,而表现形式(文)则是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的。姚最提出的“文变今情”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设计——以《春节·贴窗花》为例
收藏 引用
美术教育研究2021年 第21期 182-183页
作者:谢倩玉 孙晓昕辽宁师范大学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已经迈入核心素养时代。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计的内容与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具有必然的内在关联性。该文在文化传承视域下分析小学美术校本课程《春节·贴窗花》,探究文化传承与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谈学科核心素养小学美术校本课设计的影响——以《中秋节》为例
收藏 引用
《艺术评鉴》2021年 第13期 102-104页
作者:申小红 孙晓昕辽宁师范大学 
当前在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本位的背景下,教学的关注点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以往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转为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开设校本课对小学美术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程可以充分考虑到地方、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徐悲鸿与“油画民族化”的早期实践--以《田横五百士》为例
收藏 引用
《艺海》2022年 第4期 43-46页
作者:孙晓昕长沙师范学院 
五四运动以来,启蒙与救亡的主题一直影响着近代中国的发展,文学艺术界也对此产生了呼应,在此背景下画坛产生了“西画东渐”之风。徐悲鸿在留欧期间受到了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影响,留洋归来后又将写实主义油画与中国传统题材相结合。《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