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基金资助=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
13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书画艺术中的体用美学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6年 第6期32卷 239-240页
作者:梁振忠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书画艺术以其高度的思想性特征表现出典型的"即体即用""道器不二"的体用美学思想。体用,是即体即用,侧重于涵泳体究,侧重于"体用一元,显微无间"的明体达用,是更高层次的审美。书画艺术中的体用美学通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对称性与审美视角下的“势科学——吴福平系数”研究
收藏 引用
《浙江社会科学2016年 第2期 78-88,158页
作者:吴福平 李德昌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西安交通大学 
我们所存在的世界,极有可能正是在几个简单的规则支配下产生、变易和进化的,如果宇宙物质世界的确在不同层次上或不同层次间可以演绎为多等于多、多即是一、一即是零的,那么,所有重要的自然科学问题,都归结为导数或偏导数构成的势函数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高碳艺术与低碳艺术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4年 第6期30卷 98-110页
作者:马立新 苏月奂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美的本质在于自由情感。艺术客体较之自然客体更容易激发审美主体强烈的自由情感。根据自由情感的客体激发机制和主体心理效应,将其分为沉浸型自由情感、陶冶型自由情感和感官型自由情感,分别对应着高碳艺术文本、低碳艺术文本和快餐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形式、观看与视域——论南宋画院人物画《采薇图》的视觉模式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4年 第6期 106-112页
作者:冯鸣阳 黎晟东华大学上海200051 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视觉模式即观看世界的方式,它决定着创作者和观赏者的视觉感受和艺术品的内容、形式及意义。本文从形制、形式风格、视觉逻辑、观看体验和视域这几方面入手来探讨《采薇图》的视觉模式。文章认为,画家李唐充分运用了手卷这种形制,巧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中央执行功能的儿童工作记忆可塑性机制
收藏 引用
《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 第2期22卷 220-226页
作者:赵鑫 周仁来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兰州730070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 脑与学习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875 
近期的研究发现儿童的工作记忆能力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研究者采用双盲对照实验设计,通过改编的工作记忆广度、***、活动记忆和***等任务对15岁以下的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多动症、智力低下等1的工作记忆能力进行训练,训练的周期一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差异的“自由”:海外华人独立纪录片和中国独立纪录片之比较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5年 第4期31卷 125-130页
作者:邓惟佳 邱爽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200083 
学界普遍认为,1990吴文光拍摄的《流浪北京》标志着新纪录片运动的兴起,这也通常被认为是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开始。"海外华人独立纪录片"因其导演国籍、教育背景、身份认同等跨文化因素和传播效果与中国独立纪录片在很多方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湘西南宝庆竹簧烙画的艺术特征探析
收藏 引用
《装饰》2014年 第10期 114-116页
作者:唐立华 刘文金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宝庆竹簧烙画是从宝庆竹刻中衍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分为创作类竹簧烙画与表现类竹簧烙画两种类型;其烙制工艺主要有选材、刻线、烙绘、题款、罩漆、装框等几个阶段。相对于其他烙画艺术而言,宝庆竹簧烙画具有题材丰富、色彩高雅、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代社会语境中艺术与品牌跨界的文化思考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5年 第1期31卷 207-209页
作者:马凌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当代艺术试图联接商业与资本,在时尚、品牌和媒体之间建立有效的艺术发展的新高地。艺术与品牌、时尚的跨界合作制造新的趋势:品牌借助艺术使得产品具有艺术性,艺术在品牌的资助下拓展新的可能性。这种为目标共同效力的创造性的跨界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哈密回王陵建筑装饰设计艺术
收藏 引用
《装饰》2014年 第12期 131-132页
作者:马诚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回王陵是新疆传统伊斯兰陵墓建筑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哈密地区伊斯兰教徒的宗教圣地。回王陵建筑群主要由三分组成,即大拱拜、小拱拜,艾提尕尔大礼拜寺。其建筑装饰设计上将阿拉伯、汉、蒙、满四者文化相交融,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审美谱系中人性的面向与回归——一种基于美与道德的反思
收藏 引用
《求是学刊》2015年 第4期42卷 45-50页
作者:刘聪沈阳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治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伴随西方思想传统中真理性问题研究重心的转移,审美与艺术的功能得到了由模仿"真理"到象征道德-善的转变,其最初在康德哲学中表现为自然与自由之间过渡的中介,最终演化成为一种面向现实的和解力量。越出美学的局限,审美与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